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代表性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管理思想。

这些管理思想,有的反映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的反映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达的国家,在古代的各种文献中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但都比较零散。

可以择要归纳为计划、组织、经营、用人、激励等几个方面。

在计划方面,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首篇就是《计篇》,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都失火,由宰相丁渭负责主持修复宫室任务,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的计划方案,集中反映了11世纪初中国管理思想的先进水平。

丁渭提出,先把皇宫前的大街挖成一条渠道,从中取出大量的土来就地烧成砖瓦;同时引汴水入渠,由水路使用竹排木筏,运进建筑材料;待宫室修复任务完工后,再将建造中弃置的断砖破瓦和灰土等,填在渠道内,修复路面,恢复街道。

在组织方面,我国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周朝,就实行了严格分工,等级分明、统一指挥的官僚组织结构。

周朝将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六官分360职,各有职掌,并规定官员的级别和员额。

这样庞大的、集权的、职责分明的政权结构,在古代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提出了一个严密组织民户的统治措施,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作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连同受重罚。


个严酷的统治方法,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作为一个有力的统治手段而沿袭下来。

在经营方面,历史上著名的经营思想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待乏原则表现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絺”。

是指经营要有远见,要能够依据规律预测到未来市场的需要。

积著之理是讲获取利润的方式,总结了一些货币流转和经营货物的经验。

周国人白圭被尊为商贾的祖师,他认为致富要术在于掌握时机,精确运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法则。

在用人方面,我国古代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

在奴隶制世卿制度下,命官的主要标准是宗法血缘。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反映在选官思想上就突出地表现为尊贤思想的萌发,出现了以军功、力田作为选官标准的作法。

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征辟等制度,广开才路,多方用人,而且侧重于求贤用贤,不强调门第世资。

至隋唐,建立了分科考试,取士授官的科举制度,唯才是用,不避亲疏,比较平等地向着社会广开取士的大门。

从此,科举选官被视为正途,一直沿续到清末。

在对被管理者进行激励方面,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见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

除了把物质、荣誉、地位作为激励手段外,我国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情感激励的作用。

《孙子兵法》强调将帅要“爱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孟子提出重民轻君的思想,说君待臣像手足,那末臣待君像腹心; 君待臣像犬马,那末臣待君像路人; 君待臣像草芥,那末臣待君像仇敌。

孟子所提出的仁政学说,同现代管理理论中行为科学学派的某些主张有相似之处。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经济·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