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2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3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4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5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1顺道——顺应规律2重人——重人心向背、尊重人才3求和——人际关系融洽、和谐4法治——明法(公开)、一法(公平)、常法(稳定)5守信——诚实守信6预谋——计划、策略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涌现出各种管理思想和实践。
其中,在组织管理、经营理财、选任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理论思想。
a) 1.组织管理思想b) 2.经营理财、选任用人思想c) 3.关于能力的思想⏹1.组织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也许起源于《周礼》(公元前12—前11世纪),该书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
⏹古代组织管理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孙子兵法》,距今已2500年。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国军事管理中奉为经典规则,并在企业和商务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2.经营理财与选任用人思想⏹中国古代有许多经营理财的理论思想,比较著名的有范蠡、计然的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待乏原则”强调预测市场物资的需要和价格的变化,以有利可图。
“积著之理”则注重于猎取利润的方式,主张经营高质量物品,促进货币流动运行,并以存货多寡预测价格贵贱。
早在南宋时期的会计原则中,就提出出纳与会计分离的思想。
公元923年就已经有中国最早记载的酒类成本核算。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出了以一定经营资金获取一定合理利润的论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素有“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的主张。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人事测验的发源地。
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比较系统地体现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事考试和选拔的思想。
从人事评价和选拔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公开申报与竞争: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公开性和竞争性,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和参与,使得测验和选拔有了较充分的选择基础;–(2)综合评价与考核:大部分科举制考试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从笔试、面试到论文、习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3)多层筛选与录用:科举制实践中比较注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筛选,并在适当的层次给予录用。
⏹3.古代关于能力的思想(1)智力与能力⏹孔子论及智力和能力的问题,所谓“上智”“下愚”“中人”是最早的智力类型差异说。
知人善任、尊贤任能是我国古代人才管理的基本思路。
⏹荀子在《儒效》中强调了“无能不官”的用人原则,分析了小才大用的弊端。
⏹《墨子·尚贤》中也提到用人的原则是“察其所能而慎与官”,把任官和分禄区别开来,主张对有功的多给荣誉和享受,而把官职授给能够胜任的人。
⏹《韩非子·八经》中云:“量能授官”“举能以就官”“见能于官以授职”。
⏹1700多年前,刘劭在其论著《人物志》中按能力把管理者分为12个等级,提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
⏹刘劭认为社会上什么“材”可以成为什么“家”。
刘劭说,共有十二个家,“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辩,有雄杰”。
⏹清节家的特点是“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法家的特点是“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术家的特点是“思通道化,策谋奇妙”(《人物志·流业》)。
⏹兼有这种三才的人,能够统率天下,就是“国体家”。
⏹兼有这种三才而规模比较小的人不能统率天下,只能统率一个地方区域。
这种人就是“器能”家。
⏹虽兼有三才,但是其中有所偏至,这些人因他们的偏至不同而分为臧否家,伎俩家,智意家。
这三种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备有三才。
⏹以下的三家,是不兼具三才,而在不同的方面有一定的才能,这就是儒学,口辩,雄杰。
(2)管理能力素质⏹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重视人才能力素质分析的先哲。
他从管理人员具备的知能力、言能力和行能力上作比较分析,将他们分为五类人:庸人、士、君子、贤人和大圣。
从荀子对管理人员梯次能力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中,对中国古代先哲论述的管理能力素质种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孙子兵法》也对领导能力作过比较系统的阐述。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认为一位领导者必须具备这五个方面的领导能力与道德修养。
–智者,即聪颖而有智慧,遇事能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与及时而合理的决定;–信者,即信赖下级并能获得部下信任;–仁者,即体贴、爱护下级,时刻把下级挂在心上;–勇者,即有勇气,有魄力,处事果断,雷厉风行;–严者,即遵守法纪,赏罚分明。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
尽管今天的概括难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
–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
–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
–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
–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
–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缺乏原则: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
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积著之理:越王勾践采用计然关于经商富国的理论。
《史记·货殖列传》:“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积著,就是积微成著。
原指细微的事物积多之后,便成显著。
计然的意思是要保证商品的流通,不使停滞。
时鲜的货物不能保存,不能抬高价格,要利用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涨落、不失时机地进行贱买贵卖,使商品和货币保持正常的运转,以获取厚––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管理要走向科学,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1.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合理的日工作量;–2.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的管理(操作方法、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环境的标准化);–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精神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西方工业国家共同的历史条件和美国的特殊背景–.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改进生产组织,加强生产管理–补充: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工作定额: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
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
–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它包括工作日写实与测时。
–动作研究:就是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即研究工人在干活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比较、分析之后,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从而减少人的疲劳,提高劳动生产率。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补充–泰勒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
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
这种工资制度对工人和雇主都是有利的。
–.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1)贡献1在管理中提倡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2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改善管理的技术和方法–2)局限1对工人有错误的看法,假定其为“经济人” 2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3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该如何管理的问题–步骤和优势–1拟定调查表2选择专家3通讯调查4预测结果的定量处理优势:–优势:1代表性2科学性3受权威干扰少5可靠性和权威性–德尔菲法的概念和特点步骤–概念:德尔菲法是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也称专家调查法。
–特点:1.匿名性2.信息反馈3.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优点和缺点:优点:(1)可以加快预测速度和节约预测费用。
(2)可以获得各种不同但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
(3)适用于长期预测和对新产品的预测,在历史资料不足或不可测因素较多时尤为适用。
–缺点:(1)对于分地区的顾客群或产品的预测则可能不可靠(2)责任比较分散。
(3)专家的意见有时可能不完整或不切合实际–量本利分析法,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Cost)、销售利润(Profit)和产品数量(Volume)这三者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出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概念–为了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规范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关系而设计建立的组织。
–这种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
–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使松散、随机性的群体趋向固定,成为非正式组织。
–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部门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部门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利。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1.范围:–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管理的范围要大一些,而领导的范围相对要小一些。
– 2.作用:–管理是为组织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等活动,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表现在为组织活动指出方向、设置目标,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等方面。
3.层次:–领导具有战略性、较强的综合性,贯穿在管理的各个阶段。
从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如果我们把管理过程划分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的阶段,领导活动处在不同阶段之中,集中起来就表现为独立的职能,即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使计划得以实施,使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够有效运转,组织和配备人员,并对各个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领导的作用.–1协调作用:–思想认识上分歧、行动偏离目标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需领导者协调人们的关系和活动;2.指挥作用:–领导者应通过引导、指挥、指导或先导活动,帮助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实现组织目标;– 3.激励作用:–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完全一致,领导活动的目的在于将其结合起来,调动组织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