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三章 ppt课件

《孟子》三章 ppt课件


娄 上
的人,不可能同他做事。说话诋毁礼制与义行, 》
就叫做残害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由
义而行,就叫做放弃自己。”由此可知,“自
暴”是指诋毁礼制与义行;“自弃”是指认为
自己做不到仁德与义行。这两点所针对的并非
念书考试的成绩,或处理事务的能力,而是一
个人的品德修养。
《孟子》三章
10
以品德修养来说,每一个人站在同样的立 《
。泽 穷加 则于 独民 善; 其不 身得 ,
·
《 孟 子 尽 心 上 》
12
。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所以能
《 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 子
·
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 尽
则藏 ”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
心 上
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 》
5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 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 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 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 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三章
3
孟子的主要思想:
2.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
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中,仁、义 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 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 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 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 上 、 下 )
《 尽 心 》
下 )
《 告 子 》 (
下 )
《 万 章 》 (
下 )
《 离 娄 》 (
( 上 、 下 )
《 滕 文 公 》
( 上 、 下 )
《 公 孙 丑 》
( 上 、 下 )
《 梁 惠 王 》

上《孟子》三章上
6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三章
2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 “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 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 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 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 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足点上,具备同样的条件。孟子说:“仁德,
孟 子
·
是人类安稳的住宅;义行,是人类正当的道路。 离
空着安稳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正当的道路不去 娄
走,真是可悲啊!”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后继 上 者,其“仁政”主张的核心依然是“仁”。在 》
第一章中,作者先是批判了“自暴自弃”的错
误行为与态度,以之作比,把这两者与仁、义
道空的叫害作己的
路着归自自为抛人
不安宿己己。弃,
走全,抛;说自不

《孟子》三章
9
“自暴自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残害及放 《 弃自己”。我们以此描写一个人不知上进,自 孟
甘堕落,并且在邪路上愈陷愈深。孟子最初使 子
·
用这一词语时,意思更为深刻。孟子说:“残 离
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商议事情;放弃自己
《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
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 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 “亚圣”。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 孔伋ji(子思)的门人。
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 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维 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 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 响很大。
舍人弃;有可
正之也吾为与
路正。身也有

《孟子》三章
《 孟 子 离 娄 上 》
8
真的义弃自话己可孟译

可住是自认诋的能子文

悲所人己为毁人同说:

啊不们。不礼,他: !住最仁能义不有“ ”,正是守,可什自
舍确人仁这能么己 弃的们行叫同话戕
·
离 娄 上 》
正道最义自他说害
确路安,己有;自
的。心这戕所自己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 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 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三章
7
·
!
而路仁不言言孟
不也,能非也子
由。人居礼;曰
,旷之仁义自:
哀安安由,弃“
哉宅宅义谓者自

而 弗
也 ;
, 谓
之 自
, 不
暴 者
居义之暴可,
,,自也与不
相联系,进而揭示出现实中那些旷仁舍义者就
是“自暴自弃”的可悲者,其错误选择令人哀
伤。本节文字虽短,却很有说服力,体现了孟
子善于辩论的特点。
《孟子》三章
11
显穷不古
达困得代
时时志的
使洁时人
天身修,
下自养得
也好自志
能,身时
这修以恩
样养显惠
。个现施
”人于于
品世百
德 ,

姓 ;
译 文 :
《孟子》三章
达志古 则,之 兼修人 善身, 天见得 下于志 。世,
《孟子》三章
4
孟子的主要思想:
3.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 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世界观—由于孟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 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孟子》三章
13
三 章
孟 子
以性知孟 俟,其子 之所性曰 ,以,: 所事则“ 以天知尽 立也天其 命。矣心 也夭。者 。寿存, ”不其知
贰心其 ,,性 修养也 身其。
《孟子》三章
·
《 孟 子 尽 心 上 》
14
方身无涵性是孟译
法以论养,知子文
。等短本就道说:
”待命性知人:
天还,道的“
命是这天本充
,长就命性分
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
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
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
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
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
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
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孟子想》三武章器与法宝。
这寿是。的运
就都对保人用
是一待持。心
安心天心知灵
身一命灵道思
立意的的人考
命地方思的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