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

《侠女》:人不应冒犯自然,人与自然、人 与人皆要和解 《卧虎藏龙》:竹林、山水、人融为一体, 相容相生 《十面埋伏》:竹林是打斗的战场,竹子是 武器、标靶
细节关照
《侠女》
总体上不伤竹,坏人砍竹片断
《卧虎藏龙》
《十面埋伏》
三部影片的自然美背后的生态观
《侠女》:佛家美学,禅 《卧虎藏龙》:道家美学,道 《十面埋伏》:打杀美学,暴
• 缘起
• 美国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展示各种打斗技巧的动作 片如《佐罗的标志》(1920),《罗宾汉》 (1922),《巴格达窃贼》(1924,旧译《月宫宝 盒》),《黑海盗》(1926),《三个火枪手》 (1926,旧译《三剑客》)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从四部武侠电影中的同类片断、相似题旨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导演 胡金铨 制片人 杨世庆 原著作者 蒲松龄 编剧 胡金铨 主演 徐枫、石隽、白鹰、乔宏 作曲 吴大江 摄影 华慧英 剪辑 胡金铨 发行 国际 首映日期 1971年11月18日 片长 187分
拍摄了三年的鸿篇巨制于1972 年公映 1975年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胡金 铨也成为第一个在欧洲三大电影 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人。
• 缘起
• 稗史/古装影片竞摄风潮 • 包天笑执笔将他与友人们关于历史影片的 讨论撰写出来,从1925年11月到1926年2月 分三次连载于《明星特刊》 •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女侠李飞飞》 • 《梁祝痛史》(1926)更揭开了古装片竞 争浪潮的序幕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改编自向恺然(平江不肖生)的畅销武侠 小说《江湖奇侠传》,从1928年5月到1931 年6月,“明星”公司一共拍了18集,之后 还有多种“新版”,为我国早期电影中最 长的系列影片。 •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 大戏院首映,一时间全城轰动,万人空巷.接着, 南京,天津,北平,广州等城市争先恐后地上映 该片,赢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很快突破了国 产电影的卖座纪录。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第一集讲述红莲寺僧人作恶多端,被陆小 青等众侠客所破的故事。 • 从第二集开始,《火烧红莲寺》干脆抛弃 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原著《江湖奇侠传》, 剧情更加天马行空——逃出红莲寺的知圆 和尚联合崆峒派与昆仑派展开恶斗,双方 剑仙各自施展绝技。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十五年的准备: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 在1956年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之前,胡金铨辗转于龙 马,长城,永华,轩辕,亚东,亚洲,新天,东方,清华,电懋, 海燕,四维等多家影业公司,先后得到费穆,万籁鸣 兄弟,朱石麟,李萍倩,陶秦, 李翰祥,卜万苍,罗维,岳 枫等著名导演的影响 • 广泛地接触各种电影技巧; 涉猎顾仲彝,张骏祥和 黄佐临等戏剧,电影家的理论书籍,通过俄译英的 文本一遍一遍地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普多夫金, 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的著作. • 1951年到1964年间,是胡金铨作为一个刻苦,勤奋而 又颇具才情的电影青年,全面掌握电影技艺,深入感 受电影文化并酝酿自身突破的重要时期.
该片是由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共 同制作,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代表台湾)、最佳电影配乐(谭盾)、 最佳摄影(鲍德熹)、最佳艺术指导(叶 锦添),同时也因此片引发了一股中国武 侠的风潮。
《十面埋伏》 导演: 张艺谋 演员:刘德华 金城武 章子怡 故事: 张艺谋 李冯 王斌 编剧: 李冯 张艺谋 王斌 摄影/像: 赵小丁 美术(设计): 霍廷霄 音乐: 梅林茂 剪辑: 程珑 录音: 陶经 造型设计: 和田惠美 服装(设计): 和田惠美 动作指导: 程小东 制片人: 张伟平 江志强 出品时间: 2004年 出品公司: 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精英娱乐有限公司
与佛教结缘,踏入电影圈
• 1949年底,19岁的胡金铨只身离京,移居香港. 先是考入嘉华印刷厂任会计助理兼校对,由 于校对的是佛经,遂对研究佛教产生兴趣. • 1951年,21岁的胡金铨跨进了电影的门槛. 由蒋光超介绍,胡金铨进入费穆主持的龙马 电影公司画广告,随后转入长城电影公司美 工科,在万籁鸣兄弟领导下从事电影美工。
中文名: 新少林寺 制片地区: 内地/香港 导演: 陈木胜 编剧: 袁锦麟 制片人: 傅华阳 主演: 刘德华、谢霆锋、 成龙、范冰冰、吴京、白 冰、余少群
《侠女》
顾省斋 杨慧贞
鲁将军
石将军
慧元大师
东厂锦衣卫
《卧虎藏龙》
李慕白 俞秀莲
玉娇龙
碧眼狐狸
罗小虎
《十面埋伏》
飞刀门小妹 金捕头 刘捕头
面对武侠电影传统:致敬,挑战?
李安:模仿中有创新 俯冲:竹的韧性与人的性情 张艺谋:景观气势、人多势重 砍几根到砍一堆 一群人追捕 全班人俯冲 厚重的绿色
中华传统中忏悔意识的缺失与承传
• 《侠女》 佛家 外部 • 《少林寺》 为父报仇 • 《新少林寺》 少林寺 外部点化忏悔 复仇 佛 内部自我忏悔
《新少林寺》
侯杰
曹蛮
影片片段鉴赏 三场竹林大战 两段影片结尾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及人文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三部竹林对决的整体美学意蕴的走势
《侠女》:化解
主动攻入竹林
在竹林中化解争斗
《卧虎藏龙》:意境
居室之竹作为伏笔
竹梢点到为止
《十面埋伏》:厮杀
打斗厮杀
“意犹未尽”
三部影片的自然与人
三、《少林寺》与中国大陆的 武打片热潮
• 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 佛》开始,《武当》、《武林志》、《神鞭》 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成就了这次高潮 的最高峰。 •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南北少林》、 《木棉袈裟》 • 1985年,向来是武侠电影出口大宗的邵氏公 司,有鉴于武侠片的一蹶不振,在拍完《老 鹰的剑》后,即宣布停产。
• 由《火烧红莲寺》热潮带起的在武侠电影中加入 神怪元素的类型电影,剧情除少数脱胎于古典小 说、戏曲以及民间传说外,大多是影片编导自己 创作的,除《火烧红莲寺》外,“友联”公司的 《荒江女侠》、“月明”公司的《关东大侠》、 “天一”公司的《乾隆游江南》等片也是其中最 受欢迎的作品。 • 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 1931年,当时政府在舆论压力下下令禁映怪力乱 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遂渐趋式微。
《卧虎藏龙》,是中国上海1920年代武侠 小说作家王度庐先生的“铁鹤五部”中的 第四部,描写清朝四代侠侣之间的恩怨情 仇。 导演 李安 制片人 徐立功、江志强、李安 原著作者 王度庐 编剧 王蕙玲、James Schamus、蔡国荣 主演 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 作曲 谭盾 摄影 鲍德熹 首映日期 2000年5月16日 片长 119 min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 • • 中国电影与通俗小说的结缘 好莱坞动作片在华的热映 中国传统民间历史资源的运用 中国古代述异志怪的文学传统
• 国民政府的禁绝 • 九一八、一二八、联华公司
二、胡金铨“文人武侠”高潮 及其国际影响力
胡金铨(1931-1997)
• 出生于北平,祖父曾任清朝御史,父亲胡源深 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后当技师,后经营面 粉厂;母亲擅长工笔国画. • 的胡金铨习古文,爱绘画,迷国剧中之武戏. • 对文史书籍,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均有浓厚 的兴趣, • 经常出入戏院,品摩京戏以及河南戏,陕西梆 子,昆曲等各类地方剧种.
四、徐克与香港新武的《笑傲江 湖》、1991年的《黄飞鸿》大卖座后,武 侠片出现一线生机。1992年《笑傲江湖2东 方不败》更创下3400万的票房,港台竞相 拍摄武侠片。 • 《新龙门客栈》、《青蛇》、《倩女幽魂》
五、《卧虎藏龙》与武侠电影的 新世纪
2000《卧虎藏龙》 2002《英雄》 2004《十面埋伏》 2005《无极》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夜宴》 《叶问》系列 《剑雨》《狄仁杰》《新少林寺》
• 民族精神 • 民族主义-消费仇恨 《叶问》 • 忏悔意识-自省自思 《新少林寺》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热潮
--兼谈中国电影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承传与挑战
参考教材
•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二、胡金铨“文人武侠”高潮及其国际影响力 三、《少林寺》与中国大陆的武打片热潮 四、徐克与香港新武侠电影 五、《卧虎藏龙》与武侠电影的新世纪 六、从四部武侠电影中的同类片断和相似题旨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缘起
• 1922年8月和1923年6月,以发表武侠,侦探小 说为主的两本通俗读物《红杂志》和《侦 探世界》相继创刊,并几乎同时开始连载平 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的武侠小说代表作 《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
• 跟同时期台湾和香港导演如张彻(67年的《独臂 刀》), 楚原和罗维等创作的武侠片相比,胡金铨武 侠电影独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 诗意情怀。 • 跟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武侠片相比,胡金铨武侠电影已 经基本摆脱了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火烧红莲寺》 式的行侠仗义、铲除恶霸、神怪炫奇。 • 从1949年底开始至1979年间,仅香港一地,各家电影公 司便拍摄过各种国,粤语武侠,功夫片近1000部 • 50年代大量出品的粤语武侠电影 “黄飞鸿”片集, 到 70年代初期李小龙功夫片的崛起,再到70年代末成龙 的谐趣功夫片
近三十年,十二部武侠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