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症 PPT课件
课堂小结
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首发症状是四肢对称性无力。呼吸肌麻痹
是本病的主要死因。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本病的重要特点。
治疗关键在于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促进 神经功能的恢复。 护理特色是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 畅。
体及细胞因子等。
3.应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4.糖皮质激素 5.其他 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用抗生素防治各种 感染。
五、护理诊断/问题
1.低效性呼吸型态 2.躯体活动障碍 3.恐惧
与呼吸肌麻痹有关。 与四肢无力、瘫痪有关。
与呼吸困难、四肢瘫痪有关。
六、护理措施
★
1.观察病情
重症患者应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给予生命
a)血气分析的正常值 pH在7.35~7.45,PaCO2在35~45mmHg,PaO2 在90~100mmHg b)PaCO2 一般急性呼吸衰竭时,PaCO2 > 55mmHg;慢性呼吸衰竭PaCO2 70~80mmHg。 pH<7.20~7.25。控制面板呼吸机管道湿化 罐调温器 c)PaO2 在>50%,30min后PaCO2仍<50mmHg 也是使用呼吸机的指征。
产生自身免疫性T 细胞和自身抗体
周围神经髓鞘脱落, 神经根炎症
发生免疫反应
二、临床表现
(一)运动障碍: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四肢对称性无力(首发症状)
多从双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出现弛缓性瘫痪,多于数日至2周 达高峰。病情危重者在1~2日内 迅速加重,出现四肢对称性弛缓性 瘫痪。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出现 呼吸肌麻痹,神志死亡。
胞浸润。
可显示脱髓鞘和炎性细
2.肌电图检查 早期可正常,晚期可出现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现.
(二)诊断
1.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四肢对称性无力、瘫痪和脑神经损害 3.末梢型感觉障碍 4.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一般起病2周后)
四、治疗要点
1.辅助呼吸
当患者出现气短、肺活量降至1L以下或动脉 氧分压低于70mmHg时可行辅助呼吸。 2.血浆臵换疗法 发病后2周内进行,可清除血中有害抗体、补
我科使用的ZY3200型呼吸机
控制面板
呼吸机管道 湿化罐
调温器
FRBQ:呼吸频率
Pmax:气道压上限
I:E:呼气吸气时间比 SIGH:加用叹息
PEEP:呼气末正压 TRIGGER : 触 发 敏 感 度 氧浓度调节
潮气量调节
4.备好抢救物品 如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呼吸 机、氧气、吸引器、抢救车等抢救 设备。护理
定义
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又 称格林-巴尔综合症。即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 神经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 害为主(尤其前根多见而明显)、神经节和周围神经,也 常累及脑神经,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 合征。任何年龄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体征监测、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呼吸及运动、感觉障
碍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本病早期多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因此 早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非常关键。 应鼓励患者咳嗽,翻身时进行拍背、 体位引流以促进排痰。可进行雾化吸 入,必要时吸痰。
3.呼吸机管理
如有缺氧症状如呼吸困难、烦躁、出汗、 指、趾甲及口唇发绀,肺活量降低至 20~25ml/kg体重以下,血氧饱和度降低, 动脉氧分压低于9.3kPa,宜及早使用呼吸 机。一般先用气管内插管,如一天以上 无好转,则应气管切开,外接呼吸机。 护士应熟悉血气分析的正常值,随时调 节呼吸机的各项指标
格林巴利病人的护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确切病因不清,属神经系统的一种迟发性
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感染、疫
苗接种有关。多数病人在本病发病前1~
4周有呼吸道、肠道感染病史,最常见为
空肠弯曲菌感染,约占85%,此外还可有 病毒、支原体等感染。
(二)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
机体免疫 识别错误
(二)感觉障碍:
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或手套袜子型感觉缺失
(三)脑神经损害:面瘫等 (四)自主神经症状:发汗异常等
(五)神经反射异常: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六)并发症:窒息,肺部感染,心衰等
三、检查及诊断
(一)检查
1.脑脊液
脑脊液压力正常,无色透明。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本病的重要特点。
3.腓肠神经活检
6.出院指导
a.患者出院后要按时服药,保证足够的营养, 坚持每天被动或主动的肢体锻炼。病愈后 仍坚持适当的运动,加强集体抵抗力,避 免受凉及感冒。
b.起病后症状迅速进展,约半数病例在1 周内达到高峰,最长可达8周。通常症状 稳定1~4周后开始恢复。本病一般预后良 好,85%病例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病 死率为3%~4%,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腹部感染及心力衰竭。2%~10%的 病例可有明显的病残率后遗症。
5.日常护理
(1)体位护理:保证患者肢体轻度延展,帮助
病人被动活动,防止肌萎缩,维持运动功能及
正常功能位臵,防止足下垂、爪形手等后遗症,
必要时用 “T”
型板固定双足。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 量易消化饮食,尤其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3)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 虑悲观的情绪,与患者加强沟通,简明解 释病情、细心观察和护理,取得患者的信 任,达到于医护配合进行有效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