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小学优质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
中小学优质课件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有约不来过夜 半” 是规定情境,“家家雨”以景写烦,“处处蛙” 以声衬躁,诗人心情焦急可知,因此“闲敲棋子”应是 闲极无聊排遣寂寞之举,“闲”字决非“闲适”之意。
3、借助作者读懂诗歌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 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 助。
即使同一作者,生活际遇变化,诗歌内容也有变化。 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是大不相同的。她早年的 作品写愁,大都写她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抒发了生 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含有一种悠闲、风雅的 情调。南渡以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 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 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注意到这一点,对古诗 的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 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 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 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 “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 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 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
(一)读懂诗歌
1、借助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常常 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词法和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改 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
①省略,例如“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 (如)雨打萍”。; ②紧缩,例如“(因)感时(而) 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③倒装,例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神游故国, 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④词组代句,例如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⑤互文,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⑥词性活用,例如“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繁”,是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使增多”的意思。
2、借助诗题读懂诗歌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 因此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如《题李凝幽居》,题眼“幽”就有点醒作用。首 联“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承题而来,勾画李凝居 处的清幽僻静,暗示他隐者的的身份。据此可知,“少 邻并”是指邻居很少,居处幽僻,如理解为“自小就有 邻居紧挨做伴”,就与题意大相径庭。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 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 景楼: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 “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 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 作简要分析。
4、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 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 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 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时在暗示你本 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2、借助形象,把握诗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 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 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1)析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 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古诗中客观事物形象, 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诗人情 感)的形象,即“意象”。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 歌时,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
譬如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盛唐,但他们的个人经历、 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所以李白愤世疾俗 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与杜甫的 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不相同。
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 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 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 情绪,风格豪放悲愤。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 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 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பைடு நூலகம்。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 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二)把握诗意
1、抓住“诗眼”,体会感情。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 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 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古典诗歌中情感的宣 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 句”、“一字”即整首诗词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 直抒胸臆的方式显现的,如果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筛选 出这些“诗眼”,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和 诗歌的如主20旨02。年高考全国卷第17小题,选用了李白的一首 绝句《春夜洛城闻笛》,其“诗眼”即是第四句“故园 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园情?”运用反问的修辞直抒 胸臆,“故园情”即乡情,表达了思乡之情。
鉴赏古代诗歌
一、“理解全诗”是鉴赏的前提
古代诗歌鉴赏的试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无论 考查哪一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跟理解与把握全诗的 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关。因此,从整体上理解一首诗的内 容和形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说的理解全诗,指的是对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有大致的把握,即:诗歌描绘的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创设的意境、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和语言特点等。即使 试题只涉及其中的某些方面,我们也要大致弄懂诗歌的 基本内容。因为一首诗歌是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方面是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理解了各个方面的大致内容,有 助于重点鉴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相反,对其他 方面的内容一无所知或者理解错误,往往会影响对试题 指向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答题时不要忽略了 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