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来源:观察者网作者:大卫·科茨按语:本文节选自《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的后半部分。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个叫尼库拉亚夫的苏共高级干部交谈,他在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工作过,估计是个克格勃成员。

我问他:“你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苏共还存在。

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我听了感到不可理解。

现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确无误地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问题。

这里顺便说一下,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

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

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关于苏联解体事件,还有许多诱发因素。

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叶利钦和他的盟友们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斗争。

再就是党和政府的媒体控制权落入了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各种斗争。

但从根本上说,是精英集团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

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当然,在叶利钦掌权初期,也还是顾忌到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他在各种公开讲话中尽量掩盖其真实观点,不暴露准备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而是说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消灭政治精英的特权,这与一些公开讲要在苏联进行一场资本主义革命的人比,无疑是一种最廉价的欺骗。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

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

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

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我相信,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人认为由于里根时期大幅度增加军费而迫使苏联也搞军备竞赛,结果把自身的经济拖垮了。

如果这是里根政府为了炫耀削弱共产主义的政绩,那就无可非议。

如果是对历史负责,那么我就要告诉大家,据美国的资料显示,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绝对数是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50 年代是完全相同的。

应该说,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和私有化。

其实,苏联经济学家接受的不过是最简单、最天真的19世纪的自由主义观点。

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手开始改革。

六年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土崩瓦解,在此废墟上分解成俄罗斯和其它国家,并加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从危机到改革,从改革到崩溃,一步紧似一步。

这是一个还相当年轻的社会制度,直到不久前看起来还很稳定,现在竟已面目全非。

这在历史上是非同寻常的。

在正常情况下,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在若干大国站稳了脚跟,除非暴力摧毁或者战败,从来没有突然垮台的先例。

美国在三十年代所经历的大萧条显然比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是并没有导致政治经济崩溃。

世界资本主义虽然在大萧条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设法生存了下来,接受了改革,但并不触动基本制度。

为什么1975-1985年的苏联危机以及随后的改革尝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全世界的左派都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你是否承认前苏联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很多左派都承认,其中有社会主义的基本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计划调节,保证充分就业,以及向工人提供一定范围的社会经济权利的福利。

但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和经济制度使社会畸形发展,没有真正的公民自由,也不存在民主程序。

这些畸形发展可以看作是非社会主义关系的存在引起的,有些来自资本主义,有些则是封建主义。

要解释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的解体,就要分析1985年以后在苏联及其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改革的演变过程。

改革所释放的力量摧毁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企图通过目前的“休克疗法”一举建成资本主义。

改革是怎样开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消极因素,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以后至七十年代中期,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

它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代高度教育程度的人口,工人享受高度的社会保障。

有必要指出,直到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能够进一步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差距,苏联及其盟国已无可争辩地成为美国及其盟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对手,在包括科学技术和体育在内的许多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成就。

在1975年谁要是说未来属于社会主义,那是颇为言之有据的。

但是,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发生了转折。

从此以后,社会陷入了危机,经济增长率下降,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东西方之间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崩溃的迹象与日俱增(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酗酒,腐败),国内的政治抗议活动在增长。

在随后的十年中,所有这些危机的征兆都更加严重了。

因此,正是迫于日益深化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才在1985年勉强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并不隐瞒自己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他能够战胜比较保守的竞争对手,这表明最高领导层意识到只有尝试某种新的出路才可能摆脱正在加深的危机。

1987年,戈尔巴乔夫写了《改革与新思维》,阐述了他对危机的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在这本书中,他罗列了苏联经济的各种弊病,诸如原材料浪费,效率低下,技术陈旧和集权管理和僵化。

戈尔巴乔夫指出,危机不仅资本主义有,“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保证……不发生重大社会政治危机”。

他指出,苏联危机的根源在于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所包含的缺陷,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过度集中,忽视人的利益的丰富的多样性,低估人民在公共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戈尔巴乔夫认为,这种制度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出路就在于“社会一切领域的广泛的民主化”。

他强调,改革的结果是“巩固社会主义,而不是用另一种制度来代替它”。

如果分析一下戈尔巴乔夫的主张的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会发现他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贯的方案,而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之间犹豫不决。

一个方向,是实行经济制度民主化。

包括企业的民主化和计划制度的民主化。

另一个方向是在经济中引进更多的市场因素。

所有现实世界中的现代经济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

没有哪个制度只有市场或者只有计划。

至少在表面上,最初的改革计划意在建设一种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计划和民主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只起次要作用。

在这个最初的计划中当然不会有鼓励私有化的内容。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写道:“社会主义及其公有制基础,为经济进步提供了本质上无限的可能性。

”但是,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相调和是不那么容易的,随着改革的发展,改革计划中的市场化因素日渐膨胀,越来越有影响,直至主宰了改革本身,于是,坚持公有制的初衷被放弃了,代之以推行“私有化”。

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和使之民主化,改革变成了以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改革变质的阶级原因苏联解体及其转变为资本主义乍看起来可以归因于外部压力,在社会主义者看来尤其如此。

来自世界资本主义的压力在整个苏联社会的历史上都存在。

但是,恰恰是在苏联及其盟国最终实现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均势、彻底打破了西方以武力征服灭亡社会主义的迷梦以后,这些国家走向了崩溃。

无法想象,中央情报局连在美国大门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都消灭不了,竟有能力策划把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搞垮。

外部压力始终是事态进程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因。

本文的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导致了一个倾向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集团和阶级联盟的形成。

正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非民主性质,这个亲资本主义联盟才得以羽翼丰满,利用改革引起的愈益混乱的政治经济形势,亲资本主义联盟夺取了政权,现在正企图贯彻自己的意志。

改革一开始,最高领导层就面临一个问题,怎样使一个从未按民主方式运行过的制度民主化,又怎样自上而下地实现民主化。

第一步是实行公开性,也就是舆论自由,包括官方传播媒介在内。

公开性的目的是为预期的经济改革创造条件。

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要实现经济制度民主化,要使人民投身于经济改革之中,就有必要公开讨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公开性造成了大鸣大放的局面。

公开性的发动者始料未及的是,公开性导致“市民社会”在苏联开始形成,五花八门的政治观点纷纷在传播媒介上亮相,政见各异的松散组织初步形成。

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社会主义,亲资本主义的观点,与其他观点一样,公开亮相。

谁能用最刻薄的方式批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谁就能博得许多人的同情。

1989年,当局着手进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在全国以半自由的方式选举了新的人民代表大会、一部分市政府和州政府,反对派在选举中的胜利让共产党丢了脸,反对派公开批评共产党,其中一些人公开批评社会主义,对于好几代人来说,“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统治下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反社会主义观点风靡一时,尽管绝大多数群众所坚持的仍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苏联社会中的三个主要的社会集团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一个,也是最弱小的一个,是新兴企业家阶级,经济改革的起步给小型私人企业,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和农业企业,带来了机遇。

在苏联社会中原已存在着一个非法和半合法的商人阶级,其中一些人非常富有。

这个阶级现在日渐壮大,并且有了一个比较合法的地位。

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在公共事务方面积极争取自身权益,他们的自身利益要求扩大私人企业的活动范围并增加其行动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