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元代杂剧与南戏
2、宾白。即说白。徐渭《南词叙录》: “唱为主,白为宾。”
3、科介。剧本中对动作、表情、效果的舞 台提示。
五、元杂剧体制
1、剧本体制 典型:四折一楔子。 2、演唱体制 旦本、末本(一人主唱)
六、元代的两大戏剧圈和元杂剧发展的两个阶段
3、诸多著名演员的出现有助于 杂剧的兴盛。
4、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 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 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 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 兴盛的原因之一。
(右图为元代街市图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四、戏曲剧本的构成
1、曲词。其功能:
a.抒发人物情感 b.描摹环境景物 c.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等级划分:
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在官场中,汉官也受严格控制。 《元史·百官志序》:“官有常职,位有常员。 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一代之制,未 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第一等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名称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 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 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 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 快流行于全国。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一 元代社会
元朝是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政权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蒙古各部统一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7)灭亡西夏。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灭金,占据了黄河流域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铁木真的孙子、蒙哥的 弟弟忽必烈继位(元世祖)。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曰大元,“盖取 《易经》‘乾元’之义”(《元史·世祖本 纪》)。 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元朝成为地跨欧亚两 洲的大帝国
汉化与发展:发展生产,兴学办校
农业:《元史·河渠志》:“内立都水监,外设各 处河渠司,以举兴水利,修理河堤为务。”
手工业发展,形成大都市
大都:“通衢交错,列巷纷纭”,“城南之走 城北,去而晨,归而昏。”“华区锦市,聚万 国之珍异;歌栅舞榭,选九州之秾芬。”
杭州:关汉卿《杭州景》:“百十里街衢整齐, 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点儿闲田地。……普 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
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 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 花月东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 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 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 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李、《长生殿》有重大影响。
第一二课时 元代杂剧与南戏
讲授:吴瑾
一、“元曲”的概念
戏曲:名自宋末元初 刘埙《水云村稿》,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 史》用以通指中国传 统戏剧。
元曲:元散曲和元杂 剧合称。
二、元代戏剧的构成
一、杂剧(北杂剧、北曲、元曲) 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 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 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南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文人的处境不幸,科举废立无常,“书会才人”
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十月:“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 今不以闻,恐或有沮其事者。”
明人胡侍《真珠船》:“中州人每每沉抑下 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 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马致远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 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 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 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 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 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 娱,死后葬于祖茔。
三、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条件
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 繁荣。剧本方面,主要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 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有的是“书会才人”, 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 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 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 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 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 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关(汉卿)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 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 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 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 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 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 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商业:注重海外贸易
文化:注重教育。
中统年间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
至元六年(1269),令诸路官府子弟入学;
二十四年(1287)又立国子学;
二十八年(1291),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 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 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
此外,还设立专科学校,中统二年(1261) 令诸路设立医学;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 诸路设立阴阳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