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常见三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番茄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发生多种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因此,文章介绍了几种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症状与规律,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要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番茄;脐腐病;灰霉病;早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70-1
1 番茄脐腐病
1.1 番茄脐腐病的发生症状
开始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渐渐扩大至果实顶部凹陷,变褐,通常直径1~2厘米,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生长后期遇湿度大,腐生霉菌寄生其上现黑色霉状物。
病果提早变红,同一花序上的果实几乎同时发病。
1.2 番茄脐腐病发病条件
水分供应不正常所致。
当果脐部的水分被叶片夺走时,由于果实突然大量失水,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形成脐腐。
或因番茄缺乏钙素和硼素,失去控水能力;或土中氮肥过多营养生长过剩致土壤缺钙,当含钙量低于0.2%即引起发病。
此外,干旱条件下喷洒波尔多液发病重。
1.3 番茄脐腐病的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管理,可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分,减少
钙质流失;适量及时灌溉,尤其结果期注意水分均衡,灌水在9~12时进行。
根外追施钙肥,尤其坐果后1个月内。
在炎热期用遮阳网覆盖。
2 番茄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是近年来北方保护地番茄上发生严重的病害之一。
此病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黄瓜、茄子、菜豆等多种蔬菜。
2.1 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病害主要侵害果实,叶和茎也可被害。
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从叶尖端或边缘出现淡黄褐色病斑,呈“v”字形向叶内扩展,形成大小不一的枯斑,有深浅相间的轮纹,病斑边缘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部分叶片萎蔫下垂;茎被害时,初现水浸状小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2.2 番茄灰霉病病原
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
在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
2.3 番茄灰霉病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
病菌靠风雨、气流、灌溉及农事作业传播,沾花是主要的人为途径。
花期是侵染高峰期。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左右,对湿
度的要求较高。
相对湿度94以上,温度20℃左右,病害易流行,北方冬春保护地内,低温度高湿的年份,病害重。
温度高于30℃或低于2℃,湿度在90%以下,病害停止蔓延。
2.4 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保护地番茄在晴天上午延缓放风,以提高温度到30℃以上,下午加大放风量降低棚内湿度,夜间保持棚温在15℃~17℃,以免叶面结露。
在发病初期节制浇水。
发病后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处理;无病床育苗,旧床土用50%福美双粉剂结合播种撒施,亩用量1~1.5公斤;药剂防治:定植前用50%速克灵粉剂1500倍或50%多菌灵粉剂500倍喷洒;沾花时在番茄灵或2-4d丁酯中加50%速克灵0.1%使花器在沾花时带药。
在棚室番茄发病初期,施用特克多烟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0%速克灵烟剂、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隔7~8天一次。
初发病时选用50%扑海因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
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视病情再连续防治2~3次。
3 番茄早疫病
3.1 番茄早疫病的发病症状
整个番茄生长期都可以发病。
病菌侵害叶、茎、果实各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
病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最初叶片上出现深褐色小点,扩大发展为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外缘多具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型不规则病斑,且轮纹表
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受害,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3.2 番茄早疫病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温度15℃,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20℃~25℃,多雾或阴雨天,该病即开始流行。
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均影响该病的扩展。
保护地栽培的番茄,晚春和早秋浇水多,通风不良的发病重,露地番茄,重茬地、低洼地、排水不良、作物生长差,发病也重。
此外,该菌属兼性腐生菌,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选用耐病品种,如茄抗5号、粤胜、奇果、矮立元、密植红等;大棚、温室栽培的番茄,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要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管理:选种无病壮苗,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每亩4000株。
施足基肥,可减轻发病。
铺盖地膜,对减轻前期发病有较好的效果;药剂防治:施药应在发病早期,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干粉5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
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也可在发病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作者简介:徐明年(1969-),男,吉林榆树人,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