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b .由高压 指向低压
1010
2.地转偏向力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百帕) 1000 1005
水平气压
梯度力
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
1010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高空)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 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 团控制
距海洋较 远终年受 大陆气团 控制
受极地气团控制
西风控制
副热带高压与西风 交替控制 副热带高压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与东 北信风交替控制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低气压 (受热) A
高气压 (遇冷) C
A B 郊区
市区
A 郊区
B
图中环流画法错误的是:( B )
A
B 陆
C 海
D
冷
热
谷
二. 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 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 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a. 垂直于 等压线
7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4、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⑴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有低气压 ⑵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有高气压
1月——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3、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风力 等压线密集处
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越强
5、根据闭合等压线判断天气状况 低气压中心附近→阴雨天气 高气压中心附近→晴朗天气
平 洋
夏威夷 高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30°N2、东亚季风 Nhomakorabea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东亚季风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冰岛 一月 低压
阿留申 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60N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太
亚欧大陆
位置 赤道附近南北 纬10°之间
气候 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 多雨 终年高温, 旱雨季明 显 终年高温, 干湿季明 显 常年炎热 干燥
热带 地处赤道附近,终 雨林 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气候 控制 10 °N-25 °N 热带 (南亚)季风环流控 大陆东岸 季风 制 热 气候 带 南北纬10 °- 热带 受赤道低压带(夏) 南北回归线之 草原 和信风带(冬)交替 间大陆中西部 气候 控制 地区 南北回归线-南 热带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 北纬30 °大陆 沙漠 高压带控制 中西部地区 气候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C B
·
D A
·
请比较下列位置的气压高低: A >B C >D
·
·
一、等压线专题
1、有关知识点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C B
·
D A
·
请比较ABCD的气压高低: A>B>C>D
·
己图
近地面
高 空
2、根据风向可判读
⑴等压线值大小的确定: 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减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北半球 ⑵南北半球的确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南半球 ⑶近地面和高空位置的确定: 近地面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
庚图
南半球
辛图
4、根据海平面气压分布判断季节 ⑴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有低气压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高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集中夏季
位置
气候类型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气候成因
亚寒带
受副极地低压 带控制
气候特点 冬长寒,夏 短暖,降水 较少(夏雨 较多)
极地气候
苔原气候 寒 带 冰原气候 高山(原)地区 高山气候 随海拔高度产生气温降水 的垂直变化 受极地东风带 和极地高压带 控制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 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 的因素。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 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 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东亚季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怎样确定不同气 流对气候的影响
上升气流
湿润气流
低纬吹向高纬 下沉气流
降水多
干燥气流
降水少 高纬吹向低纬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暖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课堂练习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D A 海陆间热力差异 B 太阳风的驱动作用 C 地面高度不同 D 因纬度不同造成的地面热量差异 2.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地面摩擦力 D 前三个力的合力 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A
A 气旋和反气旋
C 热力环流
运动的原动力 如果没 有摩擦 力,风向 平行于 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使北半球风向右偏, 南半球风向左偏)
三种力 共同作 用下,风 向与等 压线斜
交
地面摩擦力
(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反)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模式 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空气垂直运动(对流) 模式 空气水平运动(风)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东
纬 北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B风
D 大气环流
C
4、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还是右? 右
(hPa)
1010
低 A
1020
高
1030
一、等压线专题
1、有关知识点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B
·
D A
·
请比较下列位置的气压高低: A >D B >C
·
·
一、等压线专题
1、有关知识点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3.地面摩擦力:
请依据图中风向,画出空气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风向
1005
1010
(北半球)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空气产生水平
大 气 作 水 平 运 动 所 受 作 用 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大气环境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地 面 冷 一.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热 低气压 高气压 不 低气压 均 形 成 的 空 气 环 流
大 气 运 动
—— 叫 热 力 环 流
高气压 (遇冷) B
高 低 鞍
低
高
脊
槽
脊
鞍 高
槽
低
2、根据风向可判读 ⑴等压线值大小的确定: 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减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北半球 ⑵南北半球的确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南半球
A<B<C
北 半 球
D<E<F
南 半 球
2、根据风向可判读 ⑴等压线值大小的确定: 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减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北半球 ⑵南北半球的确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南半球 ⑶近地面和高空位置的确定: 地面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近 高空中的风向: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