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示例分析
• • • •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示例分析
• (2)季交恕:你知道这个消息吗? • 方维夏:什么消息? • 季交恕:蒋介石开刀了? • 方维夏:什么病开刀? • 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
语境的构成要素
• 一、语言的内部因素(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 • 二、非语言的外部因素。 • A、交际的环境或场合:谈天、辩论、谈判、演说、解 说、接待等。 • B、交际双方的关系:公共、私人、双方、多方或亲属、 级别、性别、国别等。 • C、交际的目的:宣告、承诺、使令、断定、修睦等。 • D、交际的方式:单刀直入的直陈、旁敲侧击的委婉、 指桑骂槐的曲折、指手画脚的官腔、慷慨陈辞的发挥、 口若悬河的雄辩、投石问路的试探、欲言又止的语势 等。
言语交际的原则
• (一)合作原则: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 它包括: • 合作原则是由格赖斯提出的,包括四条准则: • 1、真实准则; • 2、适量准则; • 3、关联准则; • 4、方式准则: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 要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
真实准则示例
• 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您有必要这么上班下班地干么? • 唉,净说孩子话。你算算吧,妈妈的工资奖金补贴加上你爸爸的 抚恤金一月才二百来块钱。…… • 可您老这么干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您垮了,我怎么办? • 放心吧,蓓蓓,妈垮不了。刘立英微笑着,“我女儿还没成人呢, 我怎么能垮?” • 苏蓓脸低得恨不得要埋进饭碗,片刻,站起身。 • 我去厕所。 • 苏蓓低头快步走进厕所,关上门,背倚门上,忍了半天的眼泪 “刷”地流了下来。 • ——王海鸽、王朔《爱你没商量》
实例分析
• 1、A.“嗨,我看见你在往自己的衣服上钉扣子。 你也是个怕老婆的人?” • B.“不,你看错了。” • A.“没错,我亲眼看到的。” • B.“你的确错了,那不是我的衣服,是我妻子的。”
• 当矛头直接指向说者,即说话人自己成为笑柄时,我们把这类幽默称 为自贬幽默(self-denigrating humor)。在日常交际中,一位用幽默嘲 讽自己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因为他能公开揭示自己 的缺点而毫不畏惧。他的面子也并未因自贬而受到威胁,反而借此 得到强化。(幽默的语言,注重交际的方式)
交际对象
• 言语交际离不开交际对象。交际对象是 具有各种个性特征的如性别、年龄、身 份地位、生活环境、职业经历、思想性 格、修养爱好、文化水平、社会心理、 处境心情等。这些个性特征都会不同程 度地制约着言语交际。
交际对象
• 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疏密,地 位高低、辈分尊卑、年龄长幼等因素。 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 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 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双方 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 客气。“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 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
方式准则示例
• 我(吴士宏)被指定加考RPG,是比较新的计算机语 言,准备了两个星期,觉得能考及格。考完后像盼亲 人似的盼着助理来报分,终于姗姗地来了,见了我两 手摊开说“真为你遗憾”,皱着眉头满脸都是遗憾。 大约是见我面无人色,她赶快又笑着解释“我的意思 是你没有考到100分只考了89分”,天啦,她幽的这一 默可是能要人命的。
(二)礼貌原则
• • • • • • • 它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的,内容包括: (1)得体准则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使别人少吃亏,多受益。 (2)慷慨准则 减少表达利自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受益。 (3)赞誉准则 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誉。 (4)谦逊准则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对自己多贬低少赞誉。 (5)一致准则 减少自己与别人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分歧增加 一致。 (6)同情准则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减少 反感。
语用学史
• 5、80年代,列文森(S.C.Levinson)的《语用学》( semantics ) 和利奇(G.n.Leech)的《语用学原理》(Principles of Pragmatics)等 著作相继问世,为语用学的理论体系构筑了雏形。语用学有了自 己的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6、9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深入,具体的成果主要有: 1993年梅(J.Mey)的《语用学概要》(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1995年托马斯的《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引 论》(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1996年耶尔的《语用学》以及1999年唯索尔伦的《理解语用学》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史
• 3、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 《言语行为》(Speech Acts)、 1975年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美国语言哲学 家格赖斯(H,P.Grice)1975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等等, 为语用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 4、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有三个标志: • A、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 • B、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语用学大会 • C、1986年正式建立的国际语用学会。
语用学史
• 1、语用学(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哲学家莫李斯 (Morris)于1938年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符号学分三个部分: 句法学、(semiotics)语义学(syntactics or syntax)和语用学 (Pragmatics)。语用学 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1938), 后来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 的作用”(1946) • 50—70年代,语用学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 2、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lel)1954年提出指引词语 (indexical expressions)时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 大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 (Theory of Speech Act)(1962)。
二、语言环境
• 1、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2、狭义的语境——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 说话的前言后语。 • 广义的语境——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 也可以包括言语外部的时间、空间等自 然环境。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 指广义的语境。
(一)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
• 1、语境对语言的运用有很强的制约性。 在具体的交际中,说话人采用的交际方 式要努力做到跟语境适切,由此保证交 际的顺畅,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语用的变异性
• 1、分析:你怎么还没走? •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会 表达不同的意义或者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 2、思考: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哪些意思? • 例如: • A、说话人知道听话人要在某个时间外出开会(或办事、 或送人上火车、或赴宴等),眼看已经快误点了,说 话人对听话人说:“你怎么还没走”? • 意义:提醒、催促,或是对听话人不守时间的批评。 若考虑双方的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父母子 女之间,恋人之间等,则可理解的意思还多些。
礼貌原则的实例比较
• a.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book??(很有 礼貌) • b.Will you pass me the book?(较礼貌) • c.Pass me the book.(欠礼貌)
• 分析:语言规则是相对静态的,而语言的运用则是动态 的,随着语境的变化会发生功能变化,祈使句本质上不礼 貌、带有命令的口吻,对长者不宜使用,可是教师对学生、 上级命令下级,使用祈使句会显得更经济、更得体。朋 友之间用过于客套的话反而给人以距离感、不亲切,让 人感觉不受欢迎。
交际目的
• 交际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是陈明一 种事理,希望对方明知;或是提出一种 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答;或是表达一 种请求,希望对方照办;或是抒发一种 情感,希望引起共鸣。不同的交际目的 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
交际的过程 • (*)传递 • 1、改换语音形式:“一”作“幺”;0 作“洞”。 • 2、重复话语:如电影《英雄儿女》中: “我是王成!我是王成!为了祖国,为 了人民,请向我开炮!请向我开炮!” • 3、增加羡余成分:我明天早上,早上9 点到!请到机场接我! • 4、放慢语速,加大音量!
语用的变异性
• D、一个普通老百姓来到某个部门办事, 被某个态度不好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过来半天,那工作人员看见老百姓还在 门口,于是说:“你怎么还不走”? • 意思:可以比较肯定地认为,这是一种 不太友好的态度,是让对方赶快走开的 意思。
语用的规律性
• 一、语言运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说话人怎样 使自己的话语适应特定语境,听话人怎样根据具体语 境理解说话人的意思,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 二、语言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比如后面 将会谈到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 • 三、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和 交际效果,这也是有规律的。
语境对语用的制约性
• 语境因素:(1)发话人(address);(2)受话人(addressee);(3) 话题(topic,即内容);(4)场景(setting,即时空);(5)信道 (channel,即媒介、交际方式);(6)语码(code-what language or dialect or style of language is being used);(7) 信息形式(message-form);(8)交际类属(event-the nature of the communicative event the within the);(9)交际效果 (key-the evaluation of discourse or text;(10)交际目的 (pur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