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教育思想概述

中外教育思想概述

幻灯片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幻灯片2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第二节教育概述第三节学制与义务教育第四节教育目的第五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幻灯片3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幻灯片4●重视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强调忠孝和仁爱:“克己复礼为仁”●以“六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温故知新等幻灯片5(二)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一公元前376年)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幻灯片6●墨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有道者劝以教人”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根本措施,认为从事教育工作是有功于天下的。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以各担当治国利民、兼爱相利的职责,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才。

●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大大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不过墨家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不适当地“非乐”,不加分析地反对音乐文化和一切文娱活动,忽视音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这当然也是片面的。

幻灯片7(三)老庄学派的教育思想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道德经》中有充分的反映。

幻灯片8●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其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庄子则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总的来说,贯穿老庄学派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但是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对个性自由的企望,这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幻灯片9(四)《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它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

幻灯片10●1、教育作用与目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它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幻灯片11●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并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

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幻灯片12●3、教育原则与方法●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幻灯片13●4、教师与学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幻灯片14(五)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是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二是提出了“朱子读书法”。

幻灯片15●他根据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性,把教育分成“小学”(8—15岁)和“大学”(15岁以后)两个阶段。

“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

“大学”阶段则是自学和学术观点的交流。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朱子读书法”共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集中地反应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有借鉴意幻灯片16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幻灯片17●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蔡元培认为这五育相互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蔡元培的贡献还在于对北京大学的改造。

他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蔡元培还主张教育独立。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政治,教育事业应交由教育思想家去做,不应该受党派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一定的局限性,其教育脱离政治的理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幻灯片18(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黄炎培(1 878--1965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幻灯片19●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他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方针,即办学宗旨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学制社会化、办学方式社会化、办学过程社会化。

●黄炎培还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

幻灯片20(三)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1890--1990)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幻灯片21●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

●他还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

●晏阳初为中国和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与乡村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我国,也在亚非拉美世界各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幻灯片22(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幻灯片23●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社会即学校”,这个主张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他还提出“教学做合一”,“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强调教做结合,学做结合。

幻灯片24●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教师不应该专教书,而应当学习做人之道。

●陶行知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幻灯片25(五)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1892-1982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幻灯片26●“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活教育”课程论指导原则是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

●他指出,“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