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邻的‚异化‛曾经,我们一直用‚一衣带水‛这样诗意的词语形容中日关系。
的确,中日地理距离相近。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日交流的历史内容丰富。
然而,‚近‛未必意味着‚亲‛。
这取决于国家战略的定位。
当近代日本以岛国资源基础希望寻求大国地位的时候,已然为两国关系埋下伏笔。
以一点为例。
资料显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
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铝矾土100%,铅矿石94.9%,镍矿石100%,磷矿石100%,锌矿石85.2%。
这些资源都是一国发展所必需的。
因此,无论陆地资源-如当年占朝鲜、建立伪满洲国,到海洋资源与航路资源-如现在的钓鱼岛,这些已经不仅仅是日本政客对内权术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驱动。
日本,这个中国近邻在国家定位的变化,让地理位臵的相近反而成为两国交恶的根源之一。
危险的现状:日本右转对于日本这样曾经挑起二战的国家来说,其军力发展虽令人警惕,但未必是重新走向对外扩展最危险信号,整个国家政治的集体右转,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及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一直存在一种要搅乱中日关系的右翼势力。
但最终能够让中日关系进入停滞的,该是现在由日本地方大员、进入国会的议员组成的新右翼。
在国会一直炒作与中国对立的石原慎太郎议员,早已经在十年前离开国会,改在东京都任地方长官,保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文学家出身的石原,比其他政治家更能够敏锐地感触到了日本民众的失落、沮丧,感觉需要用一种新的反华形式,把日本民众聚集起来。
他找到了能让民众共鸣的途径。
这便是钓鱼岛问题。
在北面与俄国,西面与韩国的领土争端中,日本不能沾到半点便宜的时候,石原要在日本西南炒作钓鱼岛问题。
石原选择在美国宣布动员广大民众捐钱购买钓鱼岛。
买岛的捐款不在多少,在于能用这种方式能让‚买岛‛与‚捍卫国家主权‛结合起来,通过日本《读卖新闻》等保守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让民众具有新的反华目标。
有《读卖新闻》这家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大报的竭力宣传,日本民众开始在‚买岛‛问题上持支持态度。
执政三年来一直未能获得民意支持的民主党政权,此时热切地需要利用这个问题,通过自己的对华强硬外交,来巧取民意。
而炒作中日对立会给东亚经济等带来什么后果,这一直未进入到日本舆论的讨论范围内。
民主党上台执政后,个别在松下政经塾接受过军事科目教育的政治家,特别是一些军人家庭出身的政治家,更愿意在军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不断在国会这个政治舞台上,借机显示出自己的军事背景与对华强硬态度。
在老一代右翼已经失去影响力以后,以石原等地方长官为代表的地方上的新右翼,一些在日本国会已经具有了举足轻重地位的右倾政治家,其行动让老一代右翼分子可望而不可及。
经过石原将近5个月的‚努力‛,9月11日,日本国家将钓鱼岛‚国有化‛,让中日外交中用‚搁臵争议‛的原则彻底崩溃,中日关系进入到了外交正常化40年来最为紧张的时期。
日本新右翼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中日关系已经被搅乱,而让关系转向正常,将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日本民族特性:服力不服理,只向强者低头1944年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
1946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菊与刀》出版。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新加坡前总理、资政李光耀曾经这样评论日本: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论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
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
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这种民族特性决定了这个民族在处理对外关系上服力不服理的原则,大唐强则臣服于大唐,美国狠则唯美国马首是瞻。
对于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只有让它敬畏,才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掌握主动。
而日本对中国的敬畏,早从甲午战争之后就已荡然无存。
赢得他国敬畏只能靠实力说话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朝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
据统计,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所得的赔款及财物,总计约合库平银3.6亿两,折合日币5.1亿元,其数目是日本实际军费支出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总收入的6.4倍。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队1天占领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东北全境……尽管二战日本战败,但是侵华战争时面对中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情形相信会让很多日本人颇感自豪地追忆。
这种情形下,他们会对手下败将心存敬畏吗?靠什么赢得敬畏?答案只有一个:实力。
同样和日本有岛屿领土争端的俄罗斯,其领导人登上有争议的‚北方四岛‛时,日本不敢出动力量阻止、抓扣,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这四座有争议的岛屿,而是实力不济,不敢将矛盾激化。
而在20世纪初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同满清政府一样,败于日本,但是革了沙俄命的前苏联、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都有着超级大国一般的实力。
尽管日本身后有美国撑腰,但是对俄国人的实力也不得不敬畏。
对于《环球时报》9月12日曾发表社论《莫再幻想友好,认真对付日本》,社论指出:‚中日友好的后来这些年,日本没少给中国添麻烦。
当我们真将它设为对手之后,未来的麻烦未必就会更多。
相反,日本被美国占领后的表现以及它的对俄表现都显示,这是个欺软怕硬的国家。
美俄都在战场上击败过它,余威尚在。
中国已无法重复美俄的对日历史,但中国也必须以某种形式给日本一次完整的教训,彻底扭转它自明治维新以来对中国的蔑视。
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我们需要把力量攒足,并在某个冲突点上充分对日展示出来,重塑它对中华力量的敬畏。
只有这之后的日本才会认真改变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那时的中日友好或许才能重新开始。
这个过程如果顺利的话,大约需要30年左右。
也就是说,今天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对中国完全有别于今天的脸色。
睦邻友好是好政策,但它不是求出来、哄出来、让出来的。
把日本当对手,比对它讲‘一衣带水’更有利于让它清醒。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对民意的契合。
‛网传俄罗斯总统普京有句话:‚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赢得他国的尊重必需要靠实力上的绝对优势,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国家意志等各种因素形成的综合国力才是保障,而提高综合国力不是靠发泄情绪而是要靠踏踏实实地进步发展。
918事变至今已有81年。
被侵略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耻辱与痛恨,而更应该让我们看到自强的道路。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一路走来的全部历史,应该深怀敬畏,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必然既有辉煌与荣光,崛起与成功,也有劫难与耻辱,沉沦与失败。
然而,无论是非成败,无论盛衰荣辱,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来说,只要正视与善待,不管何种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我们为何曾由强而衰?如果说历史的故事显得遥远的话,我们可以拿这些年足球的故事作为例子。
当初,女足运动刚刚兴起之时,我们的铿锵玫瑰绽放世界。
而如今,当日本女足夺得世界冠军的时候,中国女足却已连参加世界杯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里面的原因何在?早在2000年,中国女足兵败悉尼时,网友就曾分析过铿锵玫瑰为何凋落,2008年,女足参加阿尔加夫杯比赛前,《大众日报》也刊文分析了女足没落的原因。
他们同时都指出,女足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大众日报》的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因为一茬茬的管理者都想着追求短期效应,不愿意也没有兴趣去做那些‚为后人乘凉‛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寄希望于教练员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了,于是,这个教练不行,就换另一个;中国的玩不转了,那就换国外的。
只是不管换了多少次,最终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偏偏有人不认这一点,就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也就难免要折腾来折腾去了。
前国门高红也曾说:‚要想解决女足的问题,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长远规划,从一些基础工作做起,从战略性的工作做起,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盯着短期目标,那么两年后,我们真有可能连亚洲都走不出去了。
‛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一国发展有很多相似指出,缺乏长远规划,又没有短期的扎实工作,仅靠吃老本,靠幻想奇迹,用不了多久,强盛只能成为衰败的背景。
日本缘何曾由弱而强?日本对中国的超越和中日足球发展有着相似的经历。
不要忘记,1987年,正是日本队在主场负于中国男足,才第一次实现了中国足球走向世界的梦想。
那时的中日足球难言差距。
而自90年代双方都推行职业化变革以来,日本足球,无论男足女足,均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而中国足球沦为亚洲二流。
从日本足球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国家实力进步的影子。
根据媒体报道,日本对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不遗余力,人口1.2亿的日本,拥有100万注册青少年球员,而中国13亿人口中,注册青少年球员不到1万。
沈阳晚报报道称,在目前日本的中小学中,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参加至少一个业余体育俱乐部,而棒球和足球就成为了最大的热门项目。
此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由于教育部门和俱乐部的补贴,日本青少年球员一个月的踢球费用还不到400元,而在中国,一个月的费用至少是400元的5倍。
日本在职业联赛初期,水平并不如中国联赛,但是日本引进高水平外援和教练,在技术流足球风格上始终学习巴西足球的精髓,在联赛的运作和管理上,则学习德国人的严谨。
而在联赛上,日本足协相对完善的管理、先进的理念以及合理的政策,让国内的J联赛成为了亚洲水平最高的联赛之一。
反观中国足球发展,不注重青少年球员培养,校园足球设施缺乏;足球发展思路摇摆不定,一会儿学英国,一会儿学巴西,一会儿学德国,一会儿学西班牙,足协没有成为业务指导机构,完全沦为行政机关,甚至曝出腐败窝案;接近20年的职业联赛只培养了球员的大牌脾气和假球技巧这一切似乎是百年前两国维新变革的现代翻版。
19世纪中期,中日均开始变法革新,起点相仿。
然而数十年后,两国变法成果在甲午战争中一显高下。
原因何在?彻底、务实、制度,这些才是变革成功的关键词。
对于落后体制的变革,只有彻底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变革才会革故鼎新;变革过程中只要务实地一步一步推进,才会让变革不浮于表面,成为表演;新体系只有通过相应的新制度固定下来,变革才会沿着既定轨道走下去,才不会出现摇摆反复,不会让已经出现的问题重复出现。
赢得敬畏不是仅靠战争如何赢得敬畏?有人会说通过战争,打赢了所有的人就可以赢得敬畏。
如果通过战争就能赢得敬畏的话,为何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在占领欧洲后引来的是盟国的联手打击而不是万国来朝?战争是政治经济的延续。
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一国利益和尊严的保证,但是仅靠军事力量无法赢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