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唐朝开始,日本和中国交往开始频繁。

日本派遣使者来唐朝进贡,唐王朝也相应的赐予日本礼物。

日本大化革新就是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的。

到了明朝,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天皇无权,将军也成了傀儡,大批浪人组成强盗集团进入中国,称为倭乱。

这段时间,中日交往暂停,但是官方并没有交恶,因为倭乱其一为首的是中国海盗王直,第二并非官方的意思。

后来,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再度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上个世纪7,80年代,中日关系回复正常化,开始再度进行友好交往
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记录
中日战争:第一次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度征伐日本,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国对日本的侵略
因为台风,忽必烈两度失败
之后,就是明朝时期,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朝鲜进行侵略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被明朝联军击败,秀吉病死
再后来,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中国战败(历史给李鸿章正名了,包括李鸿章,丁汝昌等统帅都希望教训日本,但是慈溪这家伙...),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后来因为列强利益被损害,日本索要了3000万两赔偿后归还辽东
在后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之后是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日本战败,台湾回归
之后,中日之间一直保持敌视但是没有冲突的关系,就是类似冷战
直到上个世纪7,80年代,随着中日关系解冻,双方也本着睦邻友好态度,回复了关系
之后,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总体关系还行,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后来,某泉首相上台,中日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现在重新回春
第一: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日本人口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从蒙古到日本,从朝鲜到日本,和从大陆到日本的人。

这些外来种族与日本原始人混血就成为后来的大和民族。

日本前首相承认自己有中国血统,本名姓秦。

血脉相承是不能否认的。

第二:大和国与唐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爆发过一次战争,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

唐国胜利,日本没有记仇,而是立刻与唐国改善关系,大量派遣留学生,全面学习唐国,导致日本大化革新,使日本成功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第三:唐亡后,在宋代交流就减弱,但两国关系友好,当时宋朝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金,西夏,蒙古。

第四:宋亡国后,中原第一次全境被异族统治,日本和朝鲜都认为中华灭亡了,但因为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分分自称为中华的继承者。

但是朝鲜被蒙古征服后,东方只有日本是唯一独立的国家,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日本称是神风保佑日本,消灭元寇。

第五:元灭亡,明建国后,日本恢复和对中国的正常往来关系,明代中日间最大的冲突第一是倭寇,第二是万历朝鲜战争。

倭寇其实不都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联合的海盗团伙。

王直就是倭寇的头领,他是中国人,郑成功的父亲日本中国海盗,长期在日本九州盘踞,因为郑成功有日本血统,明灭亡后他去日本请求出兵,但被德川幕府拒绝。

第六:明灭亡,清入主中原,是中华第二次被异族完全统治,清国改服衣冠,留辫子,被日本和朝鲜嘲笑非中华的蛮人。

自称自己是小中华。

但朝鲜被皇太极征服后,成为清国的属国,东方的日本又成为唯一的独立国家。

而其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闭关锁国,中日的交流在清朝不是很密切,但也没中断。

第七: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现代国家,要求与清国平起平坐,不承认清国的藩属朝贡体系。

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东方第一大强国。

第八: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曾经计划与中国联手对付洋人,但福泽的脱亚入欧论倾向于联合欧美白人共同侵略,并得到日本认可。

这样日本才以欧美列强为标榜。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是担心日本如果联合中国对付白人,将是第二次黄祸,第一次是蒙古侵略欧洲。

所以德国抢占山东,防止日本对中国独吞,还联合三国干涉还辽。

但是日本国内还是有不少势力倾向于与中国联合,比如支持中国革命,军国主义教父北一辉曾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但后来深入了解中国人后,北一辉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认为日本不能与中国为伍,并被军国主义者实施,所以至此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才全面破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