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汉语语法研究进阶类最重要的语法参考书之一,也是近年来汉语类硕士研究生考试拔高类教材之一。

我们每年都会专门针对《教程》进行专业课(学硕/汉硕)讲授与拓展,以此来培养中国学生对于汉语的语法分析能力。

本课程主要以知识扩展和问题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精准性与对现汉的分析能力。

这是名校考研(汉硕/语用)致胜的关键。

一、知识拓展举例:
【原文】
第三版:P5“第一,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一种基本上表意的方块汉字。


第四版:P5“第一,我们所使用的记录汉语的文字不是音素文字,而是一种能直接表意的方块汉字,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


【疑问】“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
【解释】文字的类型主要按两大方面分类。

首先,语言具有二层性特点,即:下层为语音层,上层为音义结合层。

一种文字的字符若对应于语言下层的话,那么这种文字就属于表音文字(如:英语);如果一种文字的字符对应于上层的话,那么它就属于表意文字(如:汉语)。

其次,语言中有很多单位: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等。

如果按照字符对应的单位来分,文字类型分为:音素/音位文字(如英语);音节文字(如:日语、汉语);语素文字(如:汉语)。

《教程》第三版指出汉字是“表意的方块汉字”是按照第一大类划分的;第四版指出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实际上是按照第二大类划分的。

另外,关于汉字“表意文字”(《现代汉语》-黄廖本)与“意音文字”(《语言学纲要》)之区别与优劣:
(1)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主要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都体现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表意特点鲜明,我们可以从汉字本身了解到汉字的意义。

但是汉字经历了无数次改造与简化,如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及建国后的汉字简化等过程。

所以现代汉字的表意性
已经很弱,我们很难从汉字本身了解发现汉字的意义。

这样来看,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就有些走极端,也很容易误导人们以为汉字的字符可以直接看出意义来。

应该说,这种说法不太符合现代汉字的特点。

(2)虽然汉字经过演化与简化以后的表意性减弱,但是汉字具有表意性特点是可以承认的。

同时,因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所以汉字一定得有相应的语音。

这样,汉字是具有一定的表音特性的。

实际上,任何语言都是可以表音。

如果没有语音的话,那么文字也即将成为死文字,只是一个个连接起来的符号,无法跟语言挂钩。

(汉字的表音性与英语的表音性是不同的。

英语是单纯的表音文字,字母(音位/音素)与语音对应,但是汉字是音节与语音对应。


这样,我们说汉字是“意音文字”就显得比单纯叫“表意文字”要科学一些。

二、能力分析题举例
【原文】三版P165页/四版168页:“譬如说,有一种周遍性主语句就是由数词为“一”的数量词构成的。

其格式是:
一+量词+(名词)+也/都+不/没有+动词/形容词
(1)一个人也不知道
(2)一个老师都不认识他
(3)一个字也不认得
(4)一天也没有歇着
【疑问】原文只是摆出了事实,但是未进行解释。

我们要问:(1)何为周遍性?(2)为何以上“一+量词+(名词)”可以表示“周遍性”?
【解答】(1)所谓“周遍性”是指所指范围内没有例外,即范围内所有事物均具有谓词特点。

如,“一个人也不知道”就是指:所有人都不知道。

我们假设集合中有从A-X个人。

那么这句话用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A不知道、B不知道、C不知道、D也不知道......,总之集合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

(2)为何“一+量词+(名词)”可以表示“周遍性”?
我们用“逻辑推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下面我先来解释一下,何为“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一种基于逻辑的人为推理机制。

这种推理,我们人人每天都在
不自觉地运用。

比如:如果一个人能吃得了三个馒头,那么他肯定能吃得了两个馒头。

所以,A问,“两个馒头你能吃得了吗?”B可能回答:当然了,三个馒头我都能吃得了。

B在回答的时候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推理机制,当然,这种机制是A 也具备的,否则A便无法理解B了。

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听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那么我们推测他也能听到一个盘子掉到地上的声音。

我们这也是基于生活经验的一种推理。

总之,生活中我们会进行无数次推理。

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道题里也是运用了逻辑推理。

只不过,这种推理是否定的推理。

比如,例(1)为:(老张)一个人也不知道。

试想,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不超过4个人,那么他知道的人数肯定达不到5个人,如果没有5个,那么也就没有6个人、7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不超过3个人,那么他肯定也不会知道4、5、6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不超过2个人,那么他自不会知道3、4、5个人......以至全部;如果老张认识的人数连1个人都不到的话(即为0),那么他自然不认识1、2、3个人......以至全部,所以就不认识所有人。

所以,我们自然可以这么说:老张一个人也不知道。

可见,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里面有很多逻辑机制。

大家明白了没有?其他的例子你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一下推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