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的认识;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认识;溶液的特性四部分。
知识点由浅入深,复合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内容接近生活。
教材事例源于生活,教学实验来自生活,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学情分析】我的学生是九下的学生。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实验的观察能力,能细心观察实验,描述出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水的溶解性,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能力,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进一步的教学相对容易。
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乳浊液、悬浊液,学生已经有一定感性认识,并知道了用汽油洗涤圆珠笔颜色等生活常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1)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 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3) 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4) 溶解过程中溶解热现象;(5) 知道水溶液的一些性质;凝固点、沸点和一些溶液的导电性。
难点:(1) 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2) 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3) 不同溶解的热现象;(4) 水溶液的导电性、沸点和凝固温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 会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并晓得溶液是均一、稳定的;(3)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4) 知道水溶液的性质,能根据水溶液和纯水性质的不同,区分水溶液与纯水。
2.过程与方法(1) 在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辨别实验过程中,掌握严谨的操作技术,并能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2) 通过实验,发现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体会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3) 在不同溶液溶解实验中,了解不同溶解溶解热的不同,并推测溶解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原因,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4) 通过对不同溶解导电性能的测试实验,掌握水溶液导电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如:用汽油洗涤衣服上圆珠笔颜色,感受溶剂除了水以外,还有汽油、酒精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讲授基本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法,感受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法,变演示变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
课堂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体会科学实验的趣味性。
课堂渗透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溶解与乳化【教学准备】糖高锰酸钾碘水盐色拉油PPT等【教学过程】1.尝一尝拿一杯热水,加入适量糖,制成糖水,请同学品尝。
让学生说出感受,并提问:“糖去了哪里?水又怎么变甜了?”——糖被水溶解了引出新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2.试一试活动一:给出:高锰酸钾晶体、水、碘、酒精让学生尝试将高锰酸钾、碘溶于水,与酒精中。
学生会发现高锰酸钾溶于水,不溶于酒精中;碘溶于酒精,不溶于水中。
总结出:(1) 像砂糖、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称为溶剂。
(3) 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4) 不同的溶质溶于不同的溶剂中3.看一看让学观看图感受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是溶液,看似单一,其实饱含了溶剂和溶质,且不止一种溶质。
让学生思考:(1) 酒精能溶于水,酒精是溶质吗?(2) 河水可以养鱼,说明喝水中溶解了说明物质?加深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
4.做一做让学生阅读说本P5内容,并讲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举例说明:血液是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肥皂水是乳浊液。
强调: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
教师完成活动二:在3个等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第四个含有汽油的试管中加入色拉油,让学生观察现象。
完成表格。
加深学生对: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概念的理解。
并出示表格, 比较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异同点?列举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悬浊液、乳浊液、溶液?5.读一读阅读课本P5页乳化作用,并用课件展示去污原理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洗涤剂去污的原理——乳化作用。
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洗涤剂的分子,一端易溶于食物油和煤油,另一端易溶于水。
亲油的一端钻进油滴,无数洗涤剂分子包围在油珠周围,使油状的小液滴破碎,变得更细小;而亲水的一端向外,这样使油与水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分散体系,洗涤剂能使进入水中的油污颗粒分散成更细小的物质,从而除去油污,肥皂在水中可以形成和洗涤剂具有相似结构的微粒,使衣服上原来不易溶于水的污迹在肥皂的作用下,脱离衣服,进入水中,将衣服洗净。
这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6.想一想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一下:洗涤剂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两者原理不同。
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利用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目的: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能熟练运用。
能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7.练一练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状况,并对本节课进行小结:(1)像砂糖、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灯)称为溶剂;(3)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4)不同的溶质溶于不同的溶剂中;(5)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6)水是很好的溶剂,很多物质能溶于水,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汽油、酒精等也是生活中常用溶剂。
(7)洗洁精去污的原理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练习回顾: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晶体加入水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可以知道_______能溶解在_______里,_______能溶解在_______里。
2、判断上述提到的所有溶液中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3、溶液中的溶质()A、一定是固体B、一定是液体C、一定是气体D、可能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提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是指液体或气体,若溶液不指明溶剂的,常指的是水为溶剂)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一种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溶液是指澄清、透明的液体D、如果条件不改变,溶液始终不会发生变化。
5、如何将衣服沾有的油污洗去(见课件图片)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教学准备】蔗糖水硝酸铵氯化钠氢氧化钠PPT等【教学过程】提问:物质的溶解过程是否伴随能量变化呢?学生实验:比较等质量(10克)氯化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分别溶于等体积(25毫升)蒸馏水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见教材P6)交流与反馈:实验记录与结论。
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探究:为什么不同溶质在溶解时所表现的热现象不同呢?展示:在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展示学生整理的图表——物质溶解的两个过程。
如:思考与讨论:用溶质溶解过程来解释,氯化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后的能量变化。
小结:有些物质溶解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放热);有些物质溶解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吸热)。
因此溶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放热还是吸热,是溶质微粒在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总的效应。
反馈练习: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量,说明“浓硫酸只有溶质的水合过程”,这种说法正确么?为什么?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教学准备】蔗糖水硫酸氯化钠氢氧化钠PPT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什么是溶液?溶液具有什么特征?(生)思考、回答(导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我们今天继续研究溶液的某些性质,首先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能得知溶液具有哪些性质?(生)均一、稳定(问题激疑)1、做电解水试验时,要在水中预先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为什么?2、寒冷的冬天,大雪封路,除了人工扫雪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简便快捷地除去公路上的积雪?(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探究)7-8页实验及拓展视野提出要求:1、大胆仔细,注意观察。
2、及时记录,积极思考。
(交流小结)引导板书:1、固体物质溶于水,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交流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否都可以解决?(生)讨论上面2个问题的解答,如不能解答,思考还需要做什么实验?(教师演示)准备食盐水和蔗糖水分别进行导电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生)同样都是固体的水溶液,为什么食盐等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而蔗糖的水溶液却不能导电?(教师解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水溶液进行导电实验时溶液中分子离子的运动情况,发现氯化钠分子能够形成自由移动的电子,而蔗糖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
(结论)蔗糖以分子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小结)物质的水溶液只有下列一些性质:1、均一、稳定2、固体物质溶于水,水的凝固点降低。
3、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一、关于“水溶液某些性质”一课的作业结构巩固性作业:课后作业挑战自我拓展性作业: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在-1℃条件下;将①开水②冷水③食盐水④蔗糖水露置,哪些液体容易结冰?2、冬天,将一只盛水的缸和一只腌咸菜的缸置于室外,哪一个容易破,为什么?3、冬天,建筑工人常向石灰砂浆中加入一些氯化钙,为什么?4、电工师傅常告诫小朋友:潮湿的手不可以开关电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