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娄底地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湖南省娄底地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湖南省娄底地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七下·句容月考) 下列词语中括号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嗥呜(háo)彷(pánɡ)徨仰慕(mù)鲜(xīān)为人知B . 赫(hè)然衰(shuāi)微迭(dié)起气冲斗(dòu)牛C . 高标(biāo)校(xiào)对调羹(ɡānɡ)深恶(wù)痛绝D . 抹(mǒ)杀机杼(zhù)澎湃(pài)迥(jiǒnɡ)乎不同2. (2分) (2017八上·民乐期末)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 商贾(gǔ)踉跄(liàng qiàng)皱(zhòu)眉威风凛凛(lǐn)B . 间或(jiàn)尴尬(gān gà)狡黠(jié)不亦说乎(yuè)C . 隘口(yì)荒冢(huāng zhǒng)浩瀚(hàn)倾盆大雨(qīng)D . 谄媚(xiàn)挑剔(tiāo tì)粗犷(kuàng)废寝忘食(qǐn)3.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喧嚣寂漠炫耀弱肉强食B . 滑稽骇骨扰乱津津有味C . 酝酿静谧栖息莽莽榛榛D . 嘻戏决别预兆夜色苍茫4. (2分)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 . 初到宫中,甄嬛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系列残酷的明争暗斗之中,她必须要生存下去。

B . 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C . 网友对于莫言上春晚的期待度很高,而前天,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在北京发布会上的回应却仍旧是模棱两可。

D . 据说,奥巴马夫妇是苏珊大妈的粉丝,欲邀请苏珊大妈赴白宫演出,而苏珊大妈以害羞为由,迟迟不肯前去,成为白宫的不速之客。

5. (2分)下面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 . 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

B . 太阳不甘寂寞,让那水流紧张的影子在树干和青草上不住地忽闪。

C . 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算是既对影子的颤动又对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D . 密集的小白杨树被冲歪在水下,像一条条蛇似的一个劲儿想顺流而去。

6. (2分) (2017八上·罗湖期末) 请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 .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通过几件事情的记叙,刻画了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B . “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中“再三”“甚是”分别是副词和介词。

C . 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7. (2分)(2012·河北)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 . ③⑤④①②B . ③①⑤④②C . ①⑤④②③D . ①②⑤④③8. (2分) (2017七下·临淄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将法国人民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凝结在“最后一课”中,将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B . 《为学》的作者是清代的彭端淑,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文中选取“蜀鄙二僧”的故事来明示训诫晚辈要热爱读书,可谓当头棒喝,用心良苦。

C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有对自由快乐童年的缅怀,有对封建教育制度等的不满,有对知识的渴求,也有对私塾老先生的敬爱。

D . 林海音,台湾女作家,代表作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9. (2分) (2017七下·林甸期中) 下列对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一面》写的是一名电车工人回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

B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C . 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展开,孩童的形象鲜明而突出,文中的奶奶这一人物也不可或缺,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们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D . 《核舟记》选自清代文学家魏学洢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课文细致地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0. (2分) (2017七上·岳池期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B .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朝花夕拾》和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等散文集都收录了许多这样的文章。

C . 古代的称谓很有讲究。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等。

D . “恰喜这年林氏生了一女。

将产时,异香满室,既非冰麝,又非旃檀,似花香而非花香,三日之中,时刻变换,竟有百种香气,邻舍莫不传以为奇。

”以上文字摘自古代章回体白话长篇小说《西游记》。

11. (2分)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 《水浒传》中浔阳楼吟反诗、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等故事都与宋公明有关。

B . 孙悟空具有超高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C . 《格列佛游记》中作者用讽刺手法和虚构的情节,剖析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D . 保尔具有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

12. (2分) (2017八下·江津期中) 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藤野先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飞跃的前夜,通过回忆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以迎接更大的战斗。

B . 《海燕》是沙俄作家高尔基的一篇激情洋溢的散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C .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D . 《名人传》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他痛感欧洲是一个躁动与腐败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

这部作品记载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个伟人。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1分)13. (1分)(2017·江苏模拟) 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4. (10分) (2017七下·西华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 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B . 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感受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没有激起愉悦的情感,而是引出了无限的哀愁。

C . 颈联运用比喻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D . 全诗语气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读来撼人心魄。

(2)人们评价此诗时,说它“一字传神,尽显神韵”。

请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和“深” 字。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15. (16分) (2017九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方块汉字前途之争汪品先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

“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

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

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

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

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

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

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

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

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

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

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

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

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

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2)指出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3)①第③段中划线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