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诗词五首》



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 象。这是一幅沦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 丛生、满目疮痍。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 忧国伤时 的感情。 诗人________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联:
伤痛、愁闷 安危之状, 不觉搔首踟蹰,可见__________
程度之深。 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
老将至矣 ________,更平添一份悲哀。
全是抓住了那些词语和意象来表 达心境?
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令人满目疮痍 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家破亡而成生强 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簪。衰老的快,忧 国、伤时、思家所致。
修辞: 对 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感伤 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 感时伤别 ,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因_________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
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 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 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 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 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 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 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
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 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 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 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 愿为朝廷血战到死!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 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 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 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 精神。
合作探究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 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 具体说明。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 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 烦扰。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 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 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 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课堂检测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比喻( 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 容( 局势的危急 )。
2、“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饮 酒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 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 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 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 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 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 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 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 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 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理清内容
• 一、二句:写景叙事 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紧张,壮烈” • 三、四句:叙事写景 战争规模大战斗惨烈 (听觉和视觉) 五、六句叙事写景 天降重霜 潜师奇袭 “凝重,悲壮” • 最后两句:抒情明旨 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 “坚定,豪迈”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远,所以 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然自得地欣赏南山。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表达。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主题
这首诗描绘将士们在边防要塞奋 勇杀敌的壮烈场面,颂扬了将士们的 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
杜牧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
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 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
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 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 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 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三、四句分别从 听觉 和 视觉 两方面渲染了 怎样的战地气氛?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 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 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 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 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四)、历史观点 • 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曹操的评价 有异于史家 • 历史上英雄的成败都有某种机遇。
比较赏读:【甲】赤壁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揭示主旨
————————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 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春 望
杜甫
写 作 背 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 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 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 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 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 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 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 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4 诗词五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 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 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 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 导入 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新课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 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 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守行》《秦王饮酒》《梦天》。有“雄鸡
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
古佳句。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
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
(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 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 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 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赤壁: 山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 联军在这里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 基础。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 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 下的。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咏古咏 史之作。
咏史诗:
古代诗歌一个重要 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 歌咏,更包含了作者的 认识和感情。名为咏史, 实为咏怀。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 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 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 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 的一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熟读诗歌 初解诗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 失败的教训 •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乙诗表 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 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