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区城市发展分析2011级地理科学班杨愿超摘要: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多元文化汇集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草原之都。
本文主要是介绍该城市的区位概况和发展现状,并且从中找出该城市的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找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海拉尔区城市发展一、海拉尔区位概况1.位置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地带,地理座标为东经119°30′48〃— 120°35′36〃;北纬49°5′44〃—19°27′15〃之间。
2.地形海拉尔区“三山环抱,二水中流”,形成北疆独特的城市风格。
东山、西山、北山形成一个簸箕形状。
海拉尔区境内有两条河流,总长1000多公里。
3.气候海拉尔属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偏高,远离海洋,加之大兴安岭的屏障作用,使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团的影响减弱,大部分时间在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如下区域气候特点:春季多大风而少雨,蒸发量大;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严寒漫长,地面积雪时间长。
4.水文海拉尔地表水包括海拉尔河、伊敏河及湖泊沼泽。
地表水量较为丰富。
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丘陵区岛状多年冻土承压水、海拉尔盆地承压水3种,含量十分丰富。
海拉尔河、伊敏河境内水面面积1 900余平方公里,径流量年际变化,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相比,相差幅度并不悬殊,大多数年份接近均值,水量相对稳定。
5.交通海拉尔东连东北经济区,西接俄罗斯、蒙古,素有“草原明珠”之称。
交通便利,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K19,K20经由此地。
位于海拉尔区河西的海拉尔火车站,在经过改造建设后,目前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最大的火车站,现设4站台面积扩大近6倍,新建站房最高聚集人数可达1800人,售票厅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售票口大大增加车站内有地下通道,可以停靠公共汽车出租车等,火车站现为全区公共汽车终点站,海拉尔火车站是铁路滨州线的重要车站,现为铁路一等站。
位于海拉尔境内的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原海拉尔东山国际机场),为国家一级4C级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机场。
机场拥有众多国际国内航线,国内航线已经开通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秦皇岛、广州、石家庄、天津、上海、大连、宁波、郑州、三亚、厦门、武汉、香港,国际航线已开通和计划开通航线俄罗斯赤塔、蒙古乔巴山、蒙古乌兰巴托、日本东京、熊本等。
2011年11月3日成功开通海拉尔至香港的直飞航线。
因此,这里也成了内蒙古东部旅游中心城市,呼伦贝尔市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集散地。
海拉尔区公路交通以301国道为主,四通八达。
市区有三大出口,其中东出口位于建设镇、北出口位于海拉尔铁路地区,南出口位于海区“南门外”。
6.资源矿产海拉尔区土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700公顷,森林7948公顷,水域19200公顷。
全区林木积蓄量为45136立方米。
草场97770公顷。
全区有药用植物如柴胡、蒲公英、玉竹等30多种;食用植物有黄花菜、野韭菜、蘑菇等10多种。
动物资源有狍子、狼、狐狸、土拨鼠等10多种。
鸟类有野鸭、燕、大雁等10多种。
鱼类有鲤鱼、鲫鱼、狗鱼等10多种。
海拉尔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境内已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铁、锌、铟、隔四种,非金属矿产有煤、水泥灰岩、硅砂、沸石、珍珠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石料、矿泉水等9种,已达普查以上工作程度的矿床6处,经储量检测工作进行过占用储量登记矿床13处,已发现并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矿点6处。
上述矿床及矿点中,煤矿床占两处,分别为宝日希勒煤田东部区和大雁煤田扎罗木得区,两煤田探明的B C D 级储量分别为104.75亿吨和21.20亿吨。
二、海拉尔区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概况包括呼伦贝尔2.2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功能景观区,主城区城市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
(非主城区包括建设镇、奋斗镇、哈克镇、谢尔塔拉等乡镇)。
目前正在建设的鄂温克旗新城区,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市唯一的一个区,但是又被民间人为的分为河西区、河东区、海拉尔铁路地区、建设镇(小屯)等几个部分。
河西区:海拉尔区以城市中心伊敏河为分界,人为的分为伊敏河以西即河西区,此区域商业网点密集,以三角地广场为核心辐射全市区,是海拉尔区的经济中心。
河东区:伊敏河以东即河东区,河东区是党、政、军驻地。
呼伦贝尔市政府、军分区在这个区。
海拉尔铁路地区:地处海拉尔区西北部,以铁路划届铁道北为国企铁路单位驻地和铁路职工居民区(包括铁道南部分区域)即海拉尔铁路地区,范围包括靠山街道全部,正阳街道部分。
物业由铁路房产建筑段管理。
建设镇:当地居民俗称“小屯”,地处海拉尔市区东北郊,工厂繁多,是海拉尔重要的工业区。
2.基础设施发展海拉尔2005年基本建设投资104720万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20884万元。
更新改造投资90926万元。
伊敏河分市区成河东、河西两个自然区。
呼伦桥、伊敏桥、中央桥、哈萨尔桥、海拉尔桥、贝尔桥六座桥梁横跨伊敏河,东西来往更加便利。
公共汽车公司始建于1958年,现有运营线路网长度123公里,营运线路18条,线路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已有公共汽车193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5.46标台。
道路总长168.5公里,主要街道100%是水泥砼路面和沥青路面,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66平方米。
自来水用水人数为18.6万人,2005年全年供水量为1988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为74.7%。
污水处理率为70.16%。
供热管道总长87公里,供热面积431.8万平方米。
园林绿地面积865公顷。
年建筑企业19个,年末从业人员10754人。
建筑业总产值69699万元,工程结算利润3977万元。
县级公路1条35公里,乡级公路5条78.8公里。
2005年全区公路中四级和自然路占总里程44. 17%。
高级和次高级路面91.03公里,占总里程29.63%。
2005年客运量完成183. 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完成6447.6万人/公里,货运量完成311.7万吨,货运周转量完成6702.3万吨/公里。
海拉尔站日发旅客列车10对。
海拉尔现有网通、电信、铁通、联通、移动、广电等多家通讯公司。
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24649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2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0484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已达1 8.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0.5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3部/百人。
随着互联网宽带业务迅速发展,海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已达12770户。
网络接通率完成96.52%;电路开通及时率完成100%。
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33万户。
3.生态环境海拉尔区当前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城市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环境污染等。
另外,加上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所以,沙尘暴天气时常出现,严重影响了该区的城市环境。
而在区外,主要是土地污染、草场退化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郊区的农业面积不断缩减,草地和林地被占现象也是日趋严重,所以说,该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需要政府的大力整治。
三、海拉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海拉尔区也在不断的发展,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城市的基础建设。
该区的大部分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善。
交通道路改造迫在眉睫,完善交通网有待解决。
公共娱乐场所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绿化面积没有随着城市的扩大而增加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城市的发展。
2.城市内部结构单一海拉尔区的内部空间结构分布较为单一。
中心商业区的数量太少,因此导致了中心地区拥挤现象严重,一系列的连锁问题也就显现出来。
中心区交通拥挤、噪声严重、房价过于昂贵。
3.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了海拉尔区城市噪声、垃圾污染严重。
绿化面积的减少、人们娱乐消遣的公用场地发展缓慢,已经慢慢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对于海拉尔区发展的建议海拉尔东靠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西临俄、蒙边界,七个口岸城市,随着俄、蒙边境口岸城市的相继开放,海拉尔区将是一个极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注重科学开发将会带动海拉尔全面快速的发展。
首先,在海拉尔区的内部空间形态方面,要改变其目前的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形态,应该增加中心商业区的数量,减轻城市中心的负担,带动更多其他地区发展,促进各区的协调发展。
其次,该区的基础设施还需完善,合理的规划交通网,政府还需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丰富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
最后就是要注重生态环境问题,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合理布局城市工业体系,淘汰落后产能,另外还要提高市民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呼吁人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1].王明浩,高薇;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J];城市;2003年01期[2]王楠;海拉尔区旅游资源评价定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年03期[3]孙继芳;海拉尔经济发展的目标、条件和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