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小虫100种(2)
水蚤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营单性生殖,所产 的卵称“夏卵”,较小,卵壳薄,卵黄少,不需受精, 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 殖。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 称红虫。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 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 卵壳较厚,卵黄多。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渡 过严寒或干燥环境,于次年春季气温较高时发育为新的 雌体。 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 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
8.蟋蟀(直翅目蟋蟀科 )
亦称促织,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 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 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多数种 类雄虫前翅具发声结构;雌性产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 或长板状。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 颚发达,强于咬斗。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 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 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 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 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熊蜂还是当今世界上对温室里种植的作物授粉效果最好、应 用最为广泛的传粉昆虫。因为熊蜂具有很多独特的习性,非常适 合为温室大棚里种植的作物授粉。 首先,熊蜂能够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缩短或打破蜂王的滞育期, 蜂王在任何季节都可以根据温室作物授粉的需要而繁育熊蜂授粉 群;其次,熊蜂耐低温和低光照,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 蜂可以照常出巢采集授粉,即使是冬季,熊蜂也可以工作,帮助 解决冬季温室蔬菜授粉的难题;再者,熊蜂有较长的口器,对于 一些花冠较长的花朵,如番茄、辣椒、茄子等,熊蜂授粉的效果 更加显著。再加上个体大,寿命长,周身布满绒毛,飞行距离较 长等,熊蜂对粉源的利用比其他蜂种更加高效。熊蜂的大个头还 使它们活动时产生的声震大,“嗡嗡”的震动可以促进草莓、番 茄、茄子等需要昆虫震动才释放花粉的作物授粉。由于熊蜂习惯 居住在地下,有趋光性差、耐湿性强 的特点,因此在温室内,它们不会像蜜蜂那 样撞向玻璃,而是很温顺地在花上采集。熊 蜂还能够适应湿度较大的温室环境,专心地 在温室内采集授粉。
5.蠼螋qúsǒu(有翅亚纲革翅目)
俗称“耳夹子虫”,又名剪刀虫。昆虫学老前辈杨集昆先生 有诗云:“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如骨;尾须坚硬成铗状, 蠼螋护卵若鸡孵。” 蠼螋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 段。革质的前翅很短小,立在背上,也是革翅目得名的由来,扇 形短小的膜质后翅折叠在前翅下面。最有特点的还是那尾部特化 的尾铗,雄虫的尾铗尤其发达,不同种类有各种不同特化的形态, 而雌虫的尾铗短变化少。蠼螋腹部第3、4 节的腺褶能分泌特殊 的臭气驱敌。 蠼螋取食的方式十分滑稽,它们可以用尾铗夹住食物,弯曲 到头部,用它的咀嚼式口器啃食。除了进食,尾铗还是蠼螋互相 打斗的工具
又称灶马,灶神上天下凡的坐骑。 。此昆虫一年四季都 可以见到,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 常出没于灶台与 杂物堆的缝隙中,傍晚开始活动,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 食。该虫无翅,靠腿部摩擦发声。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繁殖的 季节。 突灶螽有趋光性,有时夜间它会跳到灯光附近。 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 或驼背状,故称“驼螽”。体表坚实,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 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 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
1.水黾 2.水蚤 3.熊蜂 4.地鳖 5.蠼螋 6.斑衣蜡蝉 7.突灶螽
8.蟋蟀 9.螽斯 10.蝈蝈 11.尖头蚱蜢 12.衣鱼 13.地蜈蚣 14.水虿
15.蟪蛄 16.黑蚱蝉 17.蛁蟟 18.呜蜩 19.笄蛭 20.盲蜘蛛
1.水黾 mǐn (半翅目黾蝽科)
是一种在湖水、池塘、水田和湿地中常见的小型水生昆虫。体色黑褐 色,身体细长,非常轻盈。口吻稍长,分为3节,第2节最长;触角丝状, 4节,突出于头的前方。 水黾长有三对足,前足用来捕食,中足用来划分和跳跃,后足用来在 水面滑行;中脚和后脚很细长,长着具有油质的细毛,具有防水作用。水 黾足的附节上,生长着一排排不沾水的毛,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将空 气有效地吸附在这些同一取向的微米刚毛和螺旋状纳米沟槽的缝隙内,在 其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气膜,与足接触的那部分水面会下凹,但它的足尖 不会冲破表面张力,宏观上表现出水黾腿的超疏水特性。 但是,如果往水里加一点中性洗涤剂,就会削弱水的表面张力,这时, 走在水面的水黾足上的毛被沾湿,足冲破了表面张力而穿入水中,水黾就 会沉入水中,当水黾沉下去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黾就再也浮不上 来。 它的食物是落水的小虫体液或死鱼体。吃食的时候,嘴成管状,吸食。 水黾不但对人类无害,反而能捕杀害虫或成为鱼类的食饵。
以成虫、若虫群集在叶背、嫩梢上刺吸 危害,栖息时头翘起,有时可见数十头群 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条直线;引起被害 植株发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缩,畸形等,严 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虫体晒干后可入药,称为“樗chū鸡” , 活血通经;玫毒散结。主血瘀经闭;腰伤 疼痛;阳痿;不孕瘰疬;癣疮;狂犬咬伤 。
7.突灶螽zhong(直翅目穴螽科)
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虫,看稍仔细便 可以发觉,它们的身甲远不比蝗虫那样坚硬, 更重要的是,它们有着细如丝,长过其自身 的触角。而蝗虫类的触角又粗又短,螽斯的 叫声具有金属的感觉,比蟋蟀的更响亮、尖 锐而更加刺耳。有的可以传一两百米远。
10.蝈蝈(直翅目螽斯科)
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 少数淡褐,触角细长。复眼2只,单眼3只。前胸背板宽大,背板下缘有黄色 边。胸部腹板各具1对锥状刺,后胸的刺最大。 若虫共经5龄,共蜕4次皮,蜕反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 先开裂,依次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蜕出,历时约65分钟。后将蜕 下的皮吃掉。进人9月下旬成虫很快死亡。 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7一13天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雄虫排出乳 白色,并附着在雌性生殖器内外,便结束交配。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 用口咬食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 雌虫交配后13-20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 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插入上内,产卵瓣上下错动,将卵产于土中, 散产,产完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产卵孔,再继续产卵。每头 雌虫产卵约300粒。卵褐色,当年所产之卵全部在表土层越冬,翌年4月天气 湿润,卵迅速膨大,长度增加4 4 -58%,宽增加93-126%。如天气干旱,卵 期延长或隔年孵化。
4.地鳖(蜚蠊目地鳖蠊科)
别名: 地鳖虫、土鳖、过街、地乌龟、节节虫、臭虫母、土元。身体扁, 棕黑色,雄的有翅膀,雌的无翅。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 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 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 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 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松土中,怕阳光,白天潜伏,夜晚活 动,生长最适温度28-30℃,低于0℃或高于38℃会引起成虫和若虫的大量死 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动,进入休眠期。 地鳖为杂食性昆虫,取食特点中喜食新鲜的食物,最喜吃麸皮、米糠, 其次为玉米面、碎杂粮、花生饼、豆粕、杂鱼、肉及各种青草菜叶、瓜果皮、 鸡、牛粪等粗料。 气腥臭,味微咸。地鳖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 晒干或烘干。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雌雄成虫交配呈S形,尾铗错开。产完卵后,雌蠼螋便“如 鸡孵”般的守候在孩子们的身边。除了守护,它们还会用足沾 取口器分泌液体清洁卵的表面,防止卵发霉或者感染。除了清 洁卵,它们自身也经常用足沾取口器分泌的液体清洁身体,以 防螨类和真菌上身寄生。对它们来说,被螨类和真菌寄生是致 命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蠼螋,通常都是干净锃亮的。雌蠼螋会 护卵如母鸡,有时还会捕捉小虫喂食若虫,直到若虫成长后才 离开, 多为杂食或肉食种类,革翅目一般喜夜间活动,白天常隐 藏在土壤、石块、枯枝、垃圾下。蠼螋多半生活在树皮缝隙, 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性喜潮湿阴暗,许多种类习惯夜行, 并有趋光飞行的习惯。蠼螋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 还会装死然后逃命!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 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 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 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 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9.螽zhōng斯(直翅目螽斯科)
俗称 “纺织娘” ,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 体长在40毫米左右,身体草绿色,覆翅膜质, 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 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 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 后足腿节十分发达,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 器刀状或剑状。
雌性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前,它们互相用触角 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与其他螽 斯类一样,雄性开始收缩腹部排出精托,整个过程约二十分钟左右。精 托排出后,挂在雌性的生殖器上让其受精,雄性独自离开觅食以补充体 力,以便下次交配;而雌性会把腹部向前弓,咬食精托以获得营养。成 虫每交配一次,身体便会衰老一些,直到死亡。 交配后3-14天雌性就会产卵,产卵时雌性把产卵管插入土中3cm并 排出卵粒。一只雌虫一次可产最多百枚卵。卵形似米粒,呈褐色。卵在 自然条件下开始孵化,次年夏天一龄若虫破土而出倒挂在植物上利用重 力进行第一次蜕皮。需经历几次蜕皮后才可变为成虫,每蜕一次皮,身 体都会长大一些。最后一次蜕皮后约3-5天后雌、雄性成熟。 温饱之家,灶台有灶马。在唐代《酉阳杂俎》中有描述:“灶马, 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 灶马与蜘蛛都是老式灶台的常客,二者也经常一起出现,灶马爬过的痕 迹与蜘蛛网都是很细微的,所以有了成语“蛛丝马迹”。 功效:拨刺消肿。主治:治竹刺入肉。用法用量:外用:捣敷。,在温带最常见,体粗壮多毛,一般长1.5∼2.5公分。 多为黑色,并带黄或橙色宽带。在地下筑巢,或找废弃鸟巢鼠洞栖身。 熊蜂与蜜蜂同属于社会性昆虫。职能有分工,分雌蜂、 雄蜂和工蜂。大 多数种类一年1代。一个蜂群只有1个雌蜂。此雌蜂越冬。春暖花开时, 雌蜂开 始活动——寻找建筑蜂房的地点、采粉、繁殖等。在第一批工蜂出房以前, 蜂王既要产卵育虫,又要采集花蜜和花粉。第一批工蜂出房以后,便很快就 会参与巢内各项工作,帮助蜂王泌蜡、筑巢、采集和哺育幼虫。一般在第二 批工蜂出房以后,蜂王不再出巢采集,专职产卵。随着蜂群的壮大,工蜂越 来越多。此时,它们也象蜜蜂一样有了分工,有采集蜂、哺育蜂和守卫蜂。 在群势达到高峰期时,蜂王产第一批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蜂。 此时有的蜂群也有工蜂产卵的现象。新蜂王出房待性成熟后进行婚飞交配。 交配后的蜂王继续取食花蜜和花粉,在体内充分积累脂肪,以准备越冬。交 配后的蜂王离开群体独立越冬。越冬前老蜂群解体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