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_丁萍

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_丁萍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教育 与培养。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指 出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有 四 个 方 面 的 任务,一个方面就是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其中礼仪 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2008 年,借助“迎奥运、讲 文明、树 新 风 ”的 活 动 契 机,教 育 部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组织开 展了全国大 学 生“迎 奥 运 讲 文 明 树 新 风 ”礼 仪 知 识 电 视 竞 赛,在 大 学 生 中 大 力 普 及 文 明 礼 仪 常
·61· 当代大学生 dangdai daxuesheng
忽略别人的付出,忽视别人的劳动成果,更容易以自 我为中心,在不自觉中逐渐自行降低了礼仪行为的 实施标准,甚至曲解礼仪实施的目的。比如,有的大 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 视而不见; 有的与人握手像在履行程序一样蜻蜓点 水,面无表情,毫无诚意; 有的明知应爱护公共环境 卫生,还是随手乱 扔 垃 圾 …… 这 些 现 象 都 说 明 有 不 少大学生知礼,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到位, 自行降低标准,虽然也在恰当的时候实施了礼仪,却 往往给人缺乏基本礼貌的不良印象。
丁萍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大学生应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学礼、懂礼、守礼等民族特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学礼习礼的 过程中却表现出认识不足、践行力低下、意识淡漠、知之甚少、放低标准、缺乏认同等现状,这与我国教育体制的制约、高 校礼仪教育断层的影响、教育方法形式单一、教育素养缺少实践、教育环境缺乏合力、教育主体内需不足等原因有关。
2012 年 11 月 第 6 期( 总第 160 期总第 28 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Nov,2012 No. 6 Nov. No. 160 Vol. 28
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主要有:
1. 我国教育体制的制约 我国自古崇尚礼仪,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高 校通过礼仪教育与实践,让青年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践行礼仪文化,推动校园文明和社会进步。因此,对 大学生实施礼仪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 段。但从目前看,我国高校的礼仪教育的效果并不 如社会期望的好。 曾有学者指出: 中国的大学重技术轻人文,重知
识。[1]( P80) 2012 年 7 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 系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职场 2012 年第二届全国 大学生礼仪大赛圆满落幕,使礼仪素养再度成为大 学生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系列礼仪活动的开展,取 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从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整体 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仍然存在一些亟待 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一员。但目前,不少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 漠视或茫然的现象。比如,有的大学生存在忽视日 常基本礼仪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存在缺乏基本的礼 仪却并不自知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存在知礼、但不用 礼的淡漠现象……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 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他们从内心里感到无所谓 或者不重要,这种漠视的想法也使得他们为了给自 己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借 口,而时时处处标榜“自我”、“个性”,这样似乎能给 人一种“与众不同”或者“独树一帜”,引来更多的目 光和关注,满足个人自尊心和私欲的膨胀,更或者这 是他们惟一能做到心安理得的最好的解脱办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素养; 缺失; 表现; 成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605( 2012) 06 - 0060 - 05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思想水平、文化 修养、交际 能 力。 “知 书 懂 礼 ”,是 衡 量 当 前 大 学 生 综合素质一个重要的标准,知识水平的程度与礼仪 素质的协调程度越高的学生,越能成为优秀的社会 人才。因此,礼仪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进行道德建 设的重要途径。从内核上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 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 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 则,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德辉动 于内,礼发诸于外”。从外延上讲,加强大学生礼仪 素养,对于青年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和 谐的人际关系、推进社会化进程、促进道德品质以及 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提高整体国民素养等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
6. 认知及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大学生对礼仪教 育的认可缺少文化认同
处于青年中期阶段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上趋于成 熟又尚未成熟,因此,心理素质相对不稳定。同时, 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最不受保守思想束缚、最具 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受这些固有特点的影响,青年 大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时,往往表现出审视、质疑、 旁观甚至是对抗的态度。他们更乐于接受新奇的事 物,引领时尚潮流,做另类自我,似乎从内心深处就 对于礼仪这种规范他们言行的教育,缺乏应有的文 化认同。甚至有的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 认识、判 断、选 择 与 接 纳,不 理 解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礼”文化,片面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以诋 毁、抵制传统优秀文化为荣。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偏 差使他们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根 基。[4]( P104) 因此,在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 一头热的现 象,老 师 在 台 上 使 尽 浑 身 解 数,尽 力 施 教,但台下依然会有部分同学漫不经心,显得不屑一 顾,甚至有忙于他事的现象,使礼仪教育的实际效果 大打折扣。总而言之,从学生的反应上看,高校礼仪 教育并没有充分赢得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4. 礼仪教学趋向功利,大学生对礼仪的规范知 识知之甚少
大学生礼仪上的欠缺,首先就表现在对礼仪规 范的认识不足,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的基本理论教育, 目的也是为了在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从而 掌握礼仪的具体规范。[2]( P29)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礼 仪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受应试教育等多方 面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是停留在注重学生专 业能力和 动 手 能 力 的 培 养,而 往 往 忽 视 礼 仪 教 育。 除少数专业因其涉及服务行业而开设了礼仪专业知 识的教育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我们不难想象,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不加 重视、知之甚少,或者只懂皮毛,不可能真正领会其 深刻内涵,更别说运用自如了。我们常常可以看见 有些同学进办公室直接推门而入而没有意识到这有 什么不对,有的因为一道题在晚上 11 点给老师打电 话而没有任何歉意,同学聚餐只知道挑选自己喜欢 的菜品而完全不顾别人的眼光……这些现象都说明 了部分大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规范知识。
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已到了十分严重的 程度。[5]( P39)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整体追求升学率 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学校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如何 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这就导致青年学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无法顾及也没有时 间顾及礼仪问题。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往往 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学习好的优点也容易 掩盖礼仪缺失的不当行为,让人们不去深究他们的 礼仪失范问题。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自我 意识较强,这就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的压 力。大学期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将教育基 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 塑造上,直接 容 易 忽 略“礼 仪 ”这 一 反 映 道 德 意 识、 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造成 了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逻 辑 上 的 断 层。[6]( P65)
2. 与高学历不协调,大学生对礼仪行为的践行 力相对低下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他 们有着较高的智商,掌握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 社会的精英群体。但是,在大学生校园里,却处处存 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使 得大学校园出现了一幅幅极不协调的画面。例如: 上课迟到不喊报告却大摇大摆推门而入; 下课后老 师还未离开,就蜂拥而出,甚至甩门扬长而去; 老师 在台上开大会,学生在台下开小会; 自习时间嚼着口 香糖、戴着耳机、听着歌曲,甚至还伴随着刺耳的咀 嚼声; 屡禁不绝、蔚然成风的课桌文化,以及常常听 见的污言秽语; 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勾肩搭背、衣冠 不 整、大 声 喧 哗、乱 扔 果 皮 纸 屑 等。 更 令 人 不 安 的 是,有的学生把违反校规校纪、目中无人、自私自利 等行为看成是个性的表现; 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 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为何物。这种高学 历无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礼 仪素养相对低下的实际情况。
5. 温室里培养的花朵,大学生对礼仪行为的标 准自行放低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 “礼仪是在一切别 种美德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 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3]( P15) 从主观感受上来说,礼仪实施的目的应该是给他人 以愉悦和舒适。所以,失范的行为表达都会造成对 方的不快,也就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礼仪,这就 需要在礼仪 实 施 的 过 程 中,把 握 好“度 ”,即 礼 仪 的 标准。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 代青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是父母 的掌中宝,爷爷奶奶的命根子,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 帝、小公主。这种环境中成长的青年大学生更容易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礼仪素养缺 失的现象日趋频繁,乃至随处可见。小至基本礼仪 常识的缺失,大至行为放浪、触犯道德底线,人与人 之间没有了起码的尊重与理解,甚至有的违反校纪 校规,乃至法律。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众所熟知,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在生活 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在大力倡导文明行为的今天, 不文明行为却随处可见,这种不协调的现象应该引 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 篮,但当今大学校园里却仍存在着礼仪素养缺失的 现象,青年 学 生 对 文 明 礼 仪 的 漠 视 程 度 令 人 吃 惊。 有不少问卷调查显示: 校园不文明行为中多数和礼 仪失当有关。可见,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于广大青年学生中,其主要表现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