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6【课型】讲读【作者】鲁迅【备课时间】10.10 【上课时间】10.23【教学目的】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了解复杂记叙文立意、选材、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记叙文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意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结构把握1、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第一部分,(朗读)问: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三个“必要”意思相同吗?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
第三部分呢?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由否定到肯定。
逻辑顺序。
附板书设计:记念3、具体思路: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学生明确后,引导背诵。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再看第四节:这一节共有5层意思。
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齐读课文一、四两节。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理思路?明确: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到达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
理清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怎样理清呢?明确:①把握主旨;②理清脉络;③弄清顺序;④列出纲目。
这样用本节课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
四、当堂默写课文第2节。
五、布置作业:1. 思考下面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2.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课文记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讨论)【明确】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第二教时【教学内容】1.进一步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理解“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练习:1.注音:噩耗 è羽翼 yì屠戮 lù浸渍 zì菲薄 f i2.释词:喋血屠戮长歌当哭赁屋寥落桀骜不驯深味欣然殒身不恤洋溢诧异广有羽翼【附答案:血流出来的样子;杀;拉长;当作;租借;稀疏;顺从;体会;高兴;顾虑;充满而流出;惊讶;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
】3.小作文《刘和珍小传》二、分析第一部分讨论: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
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
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
“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教学目的: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1.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开场白: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
吕叔湘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
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
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
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
他于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过中学教员。
1936年留学英国,1938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
建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
他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词》等。
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
他还写有许多普及性语文读物,通俗实用,生动有趣。
三、分析课文: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系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表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中来、从实验中来。
文章首句提出论题,紧接着以两个设问表明了观点。
在接下来的阐述中,作者以语言学研究为例说明了理论来自于事例,事例来自于观察和实验的道理。
文章的第2段运用古人做学问、国外各种学派林立和“禅宗和尚”的例子阐述对前人的理论也要靠观察来验证的道理。
在论述中,作者既承认“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又指出“前人的理论无论多么重要”,都“要用自己的观察来验证”;既肯定了讲“家法”的好处,又指出其缺点,全面辩证,客观公允,令人信服。
这一段是对第1段的进一步强调和补充。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辩证关系并指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
第3段从事实对理论的作用角度举出“反切”、“等韵”和“文字学”等理论的形成作为例证,指出事实能够决定理论。
第4段从比较理论和事实轻重的角度,运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形成和明朝两位理学家的故事作为论据,指出没有事实作基础,理论就靠不住,更加突出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
第5段是从理论对事实的作用角度,肯定了理论能引导人去发现事实的作用。
运用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填写等例子。
第6段具体提出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特别强调“不可走极端”。
这一部分的论述强调了事实对理论的决定性作用,其目的在于纠正现实中存在的重理论轻事实的认识。
可贵的是作者“矫枉”而不“过正”,没有偏执一端,没有抹杀理论在治学中的作用,而是在轻重有别、详略有致、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到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显得全面周到,辩证科学。
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部分(第7~11段):着重论述观察和实验方面的有关问题。
文章联系实际,在分析重理论轻事例的原因、指出其危害的同时,阐述了观察和实验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态度,强调要亲自去观察、实验,收集事例。
第7段对重理论轻事例的错误倾向提出批评,引用了饶裕泰教授的话作为论据,切合实际,富于针对性。
第8段运用“有限与无眼”的故事和叶斯丕森的例子阐述观察、实验“不容易”的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懒惰,必须具备换而不舍的精神。
第9段阐述了观察、实验“不容易”的另一个原因,指出观察、实验不能有成见,必须有客观的态度。
第10段收束上文,进一步指出不愿观察实验的害处。
第11段指出观察、实验必须自己去做,彻底堵住了不愿观察、实验者的退路。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论述的具体化和深化。
四、.总结全文:文章紧紧围绕治学过程中“虚与实”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问题,运用大量典型、生动的事实和理论材料,进行了全面透彻的论述。
明确提出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则从观察和实验中来的观点。
文章针对重理论轻事例的现实,在辩证立论、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观察、实验对理论形成的作用这一重点。
全文第一部分提出两者关系的问题,表明观点;第二部分紧紧围绕观点,对两者关系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在论述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观察和实验的有关问题,从整体到局部,逐步剖析,层层深人,不断具体、深化,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