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学设计
板书:见第一课时【梳理-总结】部分
教学
反思
【展示-提升】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本文的写法——托物言志。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篇,作者以山、水喻,以仙、龙喻,引出文章主旨句:
,。接着紧扣“”一词,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然后,再进一步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追求。最终以反问句“”表达了对“陋”的否定。
2.问题探究:
备课教师
吴昌钊
教学内容
陋室铭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铭”这种文体;识记文言实词、理解虚词“之”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在反复吟咏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琢磨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与安贫乐道的志趣,学习作者高雅的追求与做人的骨气。
(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德馨,暗指陋室也会因主人“德馨”而“名”、“灵”。这也是比兴手法——欲言陋室,却先从山、水写起。)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陋室?
(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
交往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雅
生活情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高雅)
【预习-交流】
导入并介绍作者及文体常识:
1.作者:学生交流相关资料,教师随机补充。重点讲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2.关于“铭”:识记书上的介绍。补充说明:墓志铭、座右铭等。
3.朗读:先由学生个别读,其他听读,了解读音及节奏的把握情况,读后评论,指出字音、节奏处理不当之处。然后齐读。
【展示-提升】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这两首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那种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
【教学-反馈】
1.检查《学法大视野》,收集典型错误,然后分析讲解,督促学生用红笔更正,修改、补充。
2.阅读答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学重点
识记文言实词、理解虚词“之”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琢磨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与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回忆上册学习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整理好作者的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至基本能背。
(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附:参考答案: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生活情趣:高雅
诸葛庐
自喻贤者
子云亭
【教学-反馈】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表现交往之人儒雅的句子是,;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3.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预习-交流】
检查背诵默写情况:要两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课文(各写一半);默写后组内交换检查,教师了解收集默写情况,安排课代表登记好。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
1.重点实词:加点词的意思,属词类活用的要分析活用情况。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虚词“之”: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
1.作者写自己的陋室,为何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①在这里,陋室仅仅是一间房子吗?
②作者借陋室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梳理-总结】
1.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2.拓展,进一步体会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3.文章介绍陋室之后,本可以结束了,为何还要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一,以古贤者自喻;其二,反问结尾,强调陋室不陋。)
【梳理-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结构,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自然环境:幽雅
陋室铭陋室不陋交往之人:儒雅安贫乐道的志趣、高洁傲岸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