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第三章讲义主要概念: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1为什么说实用功能是产品的最基本的功能?答:1 因为人的物质需要的产生是先于精神的需要,人要生存,就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就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产品首先就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
2就产品与人相互作用的发生学过程而言,产品的实用功能是各种精神功能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看,产品先是取得了实用功能,以后才逐渐产生出认知的和审美的功能。
2 文化概念的界定答: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查,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后来引申为对人心身的教养。
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是为着人的活动,所以人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由此,也使文化成了人类特有的生存样式。
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使文化得以保存和积累。
作为实践手段的工具,不仅传递着人类的实践经验,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方式,而且塑造着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
总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
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有助于人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便是文化的理想和终结价值所在。
3 文化形态的构成及其特征是什么?答:文化形态的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器物文化是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它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
观念文化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以价值观或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心,包括理论观念、文化理想、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
也有人将文化分为第一类文化和第二类文化,第一类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和智能文化。
前者是指工具、机器、设备以及各种器物为主的物质形态的东西,后者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智力的和精神形态的东西。
两种文化类型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类文化包括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是指在认识、调整、控制和改造社会环境中所取得的成果。
4 如何实现文化的进化与传承?答: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文化创造,文化的进化也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实现的。
这是因为:1 无论是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都需要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配合,这就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2 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只有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为人们普遍享用。
这种文化成果也成为加强社会联系的一种媒介,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社会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积累和保存各种文化成果的,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文化在这种积累中取得愈来愈大的发展功能,文化的社会联系越广、越紧密,文化进化的历史背景其内涵越丰富越深刻,那么文化的发展也就越快。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的成员,因此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通过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来进行,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这种传承又相对于独立与个人而具有有机体的性质。
5.为什么说设计是多种文化的整合?答:要了解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妨从一般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开始,社会需求决定了要设计和要生产什么产品。
然而设计的可行性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准。
一个设计师必须对当前的技术水准有一个概括的把握,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还要了解科技发展的动向,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显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在此基础上,他才能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中选择设计的目标。
社会需求总是受社会政治的、经济和文化状况所制约。
在这里,已经体现出设计是科技要素与社会要素的一种综合,不论是技术水准或市场需求都受到实际接受程度的影响。
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
从产品与消费者和环境的关系上看,产品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其一是产品自身属性的综合;其二是有消费者本性所构成的属性综合;其三是与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关的属性综合。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科学知识、设计师的概括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等理性的东西,总是与形象的、激情的、直觉的、无意识的、感性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的。
设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多方案性,并且它缺乏一种明确的评价标准。
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与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前者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的,后者还涉及艺术造型能力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
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
这就是说,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
设计是推动生产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手段。
因此全面提高设计师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是实现设计文化整合的根本保证。
6 生态设计对社会可持续设计有什么作用?答:生态设计涉及一切生产或生活领域,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生态设计在与实现无废料或少废料的封闭循环式生产工艺,以便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多层次的分级利用既节约资源和运输成本,有减少废弃物以保护环境。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拥挤成为都市生活的一大特征,交通的拥挤,不仅堵塞车流的行进,而且造成事故的多发。
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植物群落具有除尘杀菌,吸毒抗污、消除噪音、改善小气候和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
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首先表现在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景观的统筹规划上,树木是城市造林的手段,为建筑物、街道和广场提供造型的多样性,它可以转化尺度,引导视线、分割空间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在设计住宅和室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对环境的各方面要求,其中包括:防护和安全性、稳定性、独立性等,保持视听和大气的清洁,给人以舒适感和温馨感。
产品的生态设计,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拒绝华而不实和过分铺张浪费的过度包装,注重环境效益和真正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人文化趋向,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以便为人的未来生活方式勾画蓝图。
7 生活方式是怎样形成的?对时尚的产生有何影响?答:生活方式的形成是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物质状况和精神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生产方式具有主导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无数个人的生活样式实现的。
这种生活样式的选择不仅与个人的生理特点和生物需要相关,而且也受本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和生活理念的支配。
生活方式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
要开展健身活动就要有相应的器材和场地,物质条件的丰富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
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秩序表现出来的,形成特定的生活节奏韵律和审美情调。
中国式的茶馆、外国式的咖啡厅都各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情趣。
同时在商品的选择上,往往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价值取向。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某种社会流行的倾向,即时尚。
它是人们当下的一种生活崇尚和趣味性追求。
它反映了人们趋时的一种变化。
例如:在服饰方面流行色的产生,服装款式的更替,家具样式的变迁等。
特别表现在物质消费方式,闲暇活动方式以及人们交往和节庆方式的改变上。
8 时尚的美学特征是什么?答:时尚往往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审美激发作用而兴起的,它具有一定的新异性和趋时性,适应于人们的某种潜在需求。
时尚的流行,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成为众多人群一种自发性的追求。
时尚流行的范围视其影响力和需求而不同,流行时间的长短也各异,如牛仔服的流行具有长盛不衰的势头,它已经从一种时尚的流行而转化为习惯,而时装的流行则具有周期性,它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以维持新鲜感和吸引力的。
造成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在时尚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一种是求新求异、喜新厌旧,以满足自我表现或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一种心理动机是从众,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产生的顺应行为,它表现为一种被动的社会认同。
时尚的形成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关。
一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必须通过具体的生活形式才能转化为一种时尚,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作为依托。
总之,时尚是一种生活之流,它是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射,曲折地反映出人们的各种需求和趣味。
正确运用流行的心理机制,通过示范和暗示作用可以实现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9.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答: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作为一种设计成果,它是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整合的产物,因此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同时商品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又要服从于市场机制。
要认识市场市场效应存在的二重性,就要从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概念的分析入手。
商品的价值是由价格来体现的,商品的价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可发挥多种积极的功能。
首先,价格具有传导市场信息的作用,人们可以从价格的变化中看出商品相对稀缺的程度。
其二,价格可以发挥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
价格的变动直接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化。
其三,价格起着控制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使生产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