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产业布局发展
武汉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从各产业内部看存在的Βιβλιοθήκη 题从整个产业布局看存在的问题
内部问题
QUESTION ?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表格下载:/biaoge/ 范文下载:/fanwen/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武汉市产业布局发展
主讲人:刘志文
THE GREAT WUHAN
简介
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 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承东启西、接 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
THANK YOU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 产业,高新技术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作用明显。目 前,武汉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140家,2007年全市高 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80.12亿元,增24.26%,产 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高新技术产 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 材料和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 90%以上。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 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 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2、优势产业作用
近年来,武汉市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的 指导方针,把发展现代产业布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重要手段,发挥骨干企业龙头作用,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 群,现代产业布局发展十分迅速——重要产业板块 已初步形成、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快、全市制造业在 空间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
武汉市产业布局发展现状
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 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 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现代产业布局 发展的重要力量 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5、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都市农业体系初步形成 6、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环境
内在
政策
动力
压力
内在环境
4、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全省大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中部地区经济、金融和科技中 心的武汉在中西部具有较大的优势,国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是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武汉市 政府及时提出把武汉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战略规划,这将促进武汉市企业的发展壮大和 各种经济成份的齐头并进。湖北省现已在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这十分有利于武汉市通过与周边 地区的联动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5、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为武汉市产业布局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互动的关系。 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提高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才会吸引非农人口、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和积聚,进而发挥城市规模效应,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城市化 和工业化的快速、协调发展使得武汉市生产力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高效率的经济空间,并且实现了产 业层次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沿海城市和周边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武汉市产业布局的发展带来了外在的压力: 武汉要面临国内 其他区域城市的竞争压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深厚;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环境优良,江 浙闽等地的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强;西部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年来也越来越显 示出骄人的成绩,城市特色明显。武汉虽然地处全国中心,城市特色和吸引力却不够突出。同时中部崛 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各省市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圈,各个省会城市都想争夺区域中心城市的位置。虽 然中部地其他城市对比武汉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各个城市发扬自己的特色,对武汉吸引外资形成强大 的竞争力,对武汉的区域中心地位形成威胁。
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行业门类齐全,涉及 钢铁、汽车、光通信、机械、石油化工、生物医药 、纺织、服装、食品等33个行业大类,3万多家制 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同步发展,综 合配套能力强,工业综合实力居中国中西部大城市 的首位。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社会” 建设,武汉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 线,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加快先进制造业建设,初步建成了适应中心城市 功能的现代产业布局。
第一PPT模板网:
产业布局问题
Click To Type Slide Title
发展方向 发展策略
发展环境
政策
机遇
动力
压力.
发展环境
挑战
要求
要求 机遇
挑战
外在
外在环境
1、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对武汉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机遇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 国共同成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 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 梯度的国家。国际产业转移的整体层次不断提高,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层级出现 多元化 2、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武汉现代产业布局发展提出挑战 :武汉市现代工 业体系还不完备,整体抗风险能力弱,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明显。金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构建健 康、完善的金融体系。 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武汉产业布局 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武汉市是国家批准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 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内容是积极发展两型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符合两型社会的发展 规律和建设要求。这就要求从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 构建两型产业布局方面有重大突破,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占据区域产业发展高地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87亿元,超过 国民生产总值的50%。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成为武汉市现代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 来,武汉市大力发展了一批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 连锁店、专业店、便利店为特色的流通新业态;通 过加快建设多功能商务区和大型展馆,推到了会展 经济发展;成立了汉口银行,加强了地方性金融机 构。在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房地产三大服务 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现代物流、信息 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文化、社会服务 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截至2014年,在汉高等院校98所;其中普通高校和本科 院校数仅次于北京居中国第二,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和 研究生总数107.26万人,居世界第一。
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境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 上百座大小山峦,166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四分之一,构成了极具特 色的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
THE GREAT WUHAN
产业布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 与国家的计划配置密切相关。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1978年, 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交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 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汉市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 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发展。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 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2.3%。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 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 局初步形成。供需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 增长点”和“长期战略”,促进服务业快速增长。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 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武汉市新兴服务 业迅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 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多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 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品、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 局。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20多个百 分点。2008年武汉市产业比重为3.7:46.1:50.2,总体上日趋合理,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体现代产业布局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