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布局
? 郊县要开拓轿车、电力等工业, 加强农副产品和地产资源加工以及农用 工业, 作为城区工业协作配套的主要基地
14
四,工业布局规划
? 武汉市称, 工业是跨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 将摆在今后一个时期武汉经济工作的首位。
? 武汉市规划,未来 5年内,工业投资增长 1.7倍, 实现工业总产值比去年翻番达 15000亿元。
? 新的工业“版图”正在重绘 。按最新规划,每个 远城区都要兴建 4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全 市工业区面积达 385平方公里,是现有面积的两倍 多。
? 以三大开发区和6个远城区的产业新城为工业集聚区,形成四大工业 板块,九大产业集群。
? 工业不再“处处点火”,而依托地域和现有产业形成四大增长极:大 光谷地区、中国车城、临空经济区和临港产业区。
山
葛店工业区(基本化工)
区
5
二、高度集聚城区
(一)城区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10.2% 却分别集聚着全市 乡以上工业企业的 64.1%, 大中型企业的 96.2% , 工业产值的 91.3% , 职工人数的 85.1% , 其集中程度超过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 , 为全国大城市中所罕见。
(二)
土地面积
? 2.工业区的组织方式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名不副实、性质 相驳、区内不配套、工业区规模膨胀性质巨变。
白沙洲建材工业区的建材工业仅占该区工业产值的3.2%, 而交通运输设备却占34.6% , 为其主导行业。 堤角食品工业区, 地处城区上风下水方向, 布置以肉联为 主体的污水工业, 无可非议, 后来武汉冶炼厂、长江化工 厂、油毡厂等企业挤入, 食品工业退居第二位, 造成环境 恶化。
4
唐家墩工业区以轻工机械 为主 ,
易家墩工业区以化工、医 药为主 ,
七里庙工业区以机械为主 ,
鹦鹉洲工业区以港口机械 为主。
易家墩工业区
汉 唐家墩工业区
七里庙工业区
阳 鹦鹉洲工业区 区
汉
余家头工业区以纺织为主
口武
青山工业区 武东工业区(船用机械)
区昌
中北路工业区(重型机床)
关山工业区以电机为主
洪区石牌岭工业区(锅炉)
? 郊县工业过于分散, 其中以蔡甸镇工业密度最高, 企业密度、产值密度和职工密度都 分别为16个/km2、347万元/km2 和2643人/km2,与新、旧城区相差甚远。
? 以郊县为 1, 新城区、旧城区和郊县三个地区的企业密度比为 167:33:1, 产值密度比为?? 575:263:1 ,职工密度比为 314:129:1。
武汉市的工业布局
制作人:汤爱平 谢梦 罗端 徐蒙 曹传洲 邹成
基本特征 主要问题 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
2
一、基本特征
1.工业区围绕旧城区布局, 略呈环带 2.高度集聚城区 3.郊县工业薄弱, 布局分散
一、工业区呈环带布局
从“ 一五”期间开始 , 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布局 , 至1965 年基本形成了 13 个工业区 , 它们 围绕着旧城区布局 , 略呈工业环带 , 并构成新城区的框架。 13个工业区特色各异 , 规模悬殊。
余家头纺织工业区内拥有大型棉纺企业和中型毛 纺企业 , 缺乏相应的印染骨干企业。
11
三、基本思路
1、根据工业部门结构调整布局 2、重视城区和郊县合理分工, 协调发展源自一、根据工业部门结构调整布局
武汉市工业结构调整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知识、技术 密集型转化。 ? 优先发展“ 瓶颈”工业— 电力工业, ? 加强优势显著的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 ? 开发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 以轿车制造为主, 包括汽车附配件、特种 车、改装车、轻型汽车制造的汽车工业。 ? 拓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为重点 的高新技术工业,从根本上改变钢铁工业“ 一枝花独秀”的结构, 形成 钢铁、轿车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 三龙腾飞” 的新格局
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职工人数
旧城区
0.3%
23.5%
19.3%
19.5%
新城区
21.7%
36.1%
70%
63%
郊县区
88%
35.9%
8.7%
14.9%
6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旧城区 新城区 郊县区
20.00%
10.00%
0.00% 土地面积 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职工人数
? 城区工业过密 , 工业用地过大 , 这不仅加剧了城区社会、经济和环境诸方面 的矛盾 , 也制约了工业自身的发展。同时 , 郊县国土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 用, 郊县工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 减缓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利于全市工 业发展。
10
二、工业区布局不合理
? 1.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城市工业郊区化却止步不前, 深受工业 环带的禁锢, 没有适时地将工业扩散到郊县。
7
二、主要问题
? 1.城区工业过密、郊县工业过散 ? 2.工业区布局不合理
一、城区工业过密,郊区工业过散
郊县地域广阔, 土地面积占全市89.2%,但工业布局相当分散, 平均每 个镇(乡)仅14 个工业企业,郊县工业薄弱。
?? ?? ??
9
? 旧城区工业布局最密, 企业密度达36.8/km2个, 其中新安、水塔、民族三街都超出 100/ km2个。产值密度超亿元/km2 , 晴川街高达4.5亿元/km2。职工密度 8000/km 2人, 新安街近20000/km 2人。
? 而产业则重点突击“九大产业集群”。与前年该市提出的振兴8大重 点产业(其中7个是工业产业)相比,新的产业名单悄然变化。汽车、 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化依然在榜,船舶、轻工纺织落马; 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家电、食品等4个新面孔。
? “大光谷”地区,规划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东湖高新区为主体,涵 盖江夏区,洪山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超前谋划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3
二、重视城区和郊县合理分工, 协调发展
改变城区工业过密郊县工业过散的现状 , 缩小城乡工业的悬殊差距。使 城区工业和郊县工业各展其长, 各具特色, 相互联结, 有机结合。
? 城区应开发高新技术工业, 加强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 加工工业向高 附加值, 深加工方向发展。并且作为向郊县扩散工业技术、信息、产品 和企业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