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亚水资源争端

中亚水资源争端

因地势引发的水政治博弈中亚地形简图中亚是亚欧大陆的腹心地带,远离大海,是典型的内陆地区,水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的敏感话题。

中亚地区的地势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由此形成的横贯该地区的两条主要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也是从东南往西北,流向咸海。

阿姆河和锡尔河,为中亚五国所共享,各国因水资源利用所引发的争端,对地区的稳定安全有长远而持久的负面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已故总统卡里莫夫(Islom Karimov,1938-2016) 曾言,中亚各国对水资源的争夺可能日益尖锐,不仅会引发严重对立,甚至可能导致战争。

一、水资源:不均衡分布与人们的刻板印象不同,中亚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并不少,淡水资源总蕴藏量在1 万亿立方米以上,但主要以高山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等形式存在,开发难度很大。

真正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水和湖水等地表水,其中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最为重要。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中亚地区的很多河流接近枯竭、湖泊面积急剧萎缩、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体污染愈发严重,导致中亚五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800 立方米/年,远低于每人7342立方米/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不到每人3000立方米/年的缺水上限。

水资源总量不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很低,这就是中亚水资源状况的基本面。

导致这一切的,是中亚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既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

而中亚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又集中体现在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跨境河流上。

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为430亿立方米,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发源于兴都库什山东端拔海5000米处的冰川。

阿姆河上游瓦赫基尔河位于阿富汗境内,自东向西流,与帕米尔河汇合后改称瓦汉河,并成为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界河。

此后,瓦汉河先北折再南回,继续西流,自转弯处起称作喷赤河。

喷赤河从右岸接纳了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的瓦赫什河后,开始称阿姆河。

阿姆河沿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两国边境继续西流,又依次经过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两国边境,转向西北入土库曼斯坦境内图兰低地,沿克孜勒库姆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之间的乌土两国交界地带蜿蜒穿行,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木伊纳克附近入咸海。

习惯上,人们将喷赤河与瓦赫什河交汇处作为阿姆河的起点,此处到咸海南岸入海口全长1415公里。

阿姆河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四国,其中塔吉克斯坦控制阿姆河总流量的80%以上,阿富汗为8%,乌兹别克斯坦为6%,土库曼斯坦为3%。

阿姆河每年有两次汛期:一在春季4至5月积雪融化形成的第一次涨水;一在夏季6至7月冰川融水形成的第二次涨水,且夏季涨水大于春季。

锡尔河是为中亚最长的河流,总长度2212公里,但年径流量小于阿姆河,为141 亿立方米。

锡尔河源于天山山脉,流经图兰低地注入咸海。

锡尔河上游由两条河汇成:北支纳伦河源于天山山脉南脉北麓的吉尔吉斯斯坦东部,自东向西横穿吉尔吉斯斯坦流入费尔干纳盆地;南支卡拉河源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山西南麓,流入费尔干纳盆地,与纳伦河汇合后始称锡尔河。

锡尔河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四国,其中吉尔吉斯斯坦控制锡尔河总流量的74%,哈萨克斯坦为12%,乌兹别克斯坦为11%,塔吉克斯坦为3%。

锡尔河每年一次汛期,4月至9月水位较高。

由上不难发现,中亚地表水资源分布“贫富差距”颇大。

该地区主要水源位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境内,作为阿姆河上游的塔吉克斯坦和锡尔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分别拥有中亚地表水资源的43. 4%和25. 1%,总计占有整个中亚地区水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仅在塔吉克斯坦境内就集中了中亚地区55.49%的水流量以及60%以上的冰川。

相形之下,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地表水资源的总和则不到中亚地区的三分之一。

以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评估,塔吉克斯坦为11171立方米/年,居中亚之首;吉尔吉斯斯坦次之,为10394立方米/年;哈萨克斯坦为4484立方米/年。

而在盛产石油的土库曼斯坦,向来有‘水比油贵”之说,该国每年人均用水量仅为217立方米/年;其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则为702立方米/年。

土乌两国均属典型的贫水国家。

二、水危机:上下游之争中亚水资源拥有量的大格局是:东南高,西北低;主要河流的上游高,下游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高,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低。

有趣的是,中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却与拥有量成负相关关系:处于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游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合计水资源使用量占比为18%;而下游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占比分别为52%、20%和10%。

有水和用水之间的空间错位,使中亚地区的水危机不可避免地从自然地理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问题,甚至军事问题。

而诱发这种转化的,是苏联的解体。

苏联时期,莫斯科中央政府对中亚发展的统筹安排是,阿姆河和锡尔河上游的两个加盟共和国重点建设各类水利设施,下游的三个加盟共和国则重点发展灌溉农业和工业。

由于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以山地为主,农业发展潜力不大,加之境内缺乏油气和煤炭资源,中央政府对它们采取了能源互换和补偿政策。

具体而言:秋冬季节,塔吉两国的水电站不用于发电而进行蓄水,为来年夏季农作物生长期下游国家农田灌溉做准备。

作为补偿,乌兹别克、哈萨克和土库曼三国向塔吉克和吉尔吉斯提供电力、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用于两国冬季火电厂发电,而上游水电站夏季泄水附带产生的富余电能并入中亚电网。

由此,塔吉克和吉尔吉斯的大型水利设施与中亚统一电力系统相连,这样就使能源富足但缺水的下游加盟共和国与水资源富足但缺乏能源的上游加盟共和国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全局利益。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原本的能源互换机制随之瓦解。

鉴于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下游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开始要求上游国家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购买电力、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但同时又希望继续按照苏联时期的水资源分配比例使用跨境水源。

上游两个国家能源匮乏,独立后经济长期陷入困境,支付能力有限。

两国一旦发生拖延支付的情况,下游国家便立即减少或者中断能源供应。

上游国家为了弥补国内电力需求的缺口,秋冬季节不得不加大放水量用于发电,这导致下游国家春夏季用于灌溉的水源严重不足。

这种“你停我电,我断你水”的相互伤害模式,使得上下游国家之间的水资源矛盾不断加深,逐步演化为难以调和的政治危机。

概而言之,苏联时期的能源互换机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超然仲裁者”的中央政府用指令对中亚各地区的资源进行调配。

一如哈萨克斯坦政治学家拉索尔・朱马利所言:“此前,潜在的能源纠纷也存在,但莫斯科会出面解决。

”(引自《中亚水电困局》,作者蒋林,载《看世界》杂志2016年第22期)而如今,所有中亚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不是缺水就是缺少能源。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五国曾多次举行高层会议,组建管理和协调水资源问题的各种国际机构,签署了多项多边协议,以求解决跨境水资源利用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每个国家都将本国利益放在优先地位,在考虑本国利益时,不惜牺牲别国利益。

这导致在水资源分配和合作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绩极其有限,很多协议仅停留于书面。

近年来,上游和下游国家一直进行着水资源的争夺,不乏诉诸武力的案例。

水危机以及因水而起的争端正在影响着中亚地区的安全环境,成为中亚地区仅次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不稳定因素。

三、两个案例:被榨干的咸海和停停建建的罗贡水电站苏联时期,中央政府以能源互换机制解决了水资源在中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看得见的手”可以成功消除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而人对自身能力的确认有不断膨胀的倾向,中央政府既然可以凭主观意志解决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势必尝试着将之运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

苏联时期,中亚水资源乃至生态地貌的改造一直在“人定胜天”的律令下执行,中央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始终在篡改着中亚的自然编码。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人凭主观意志改造自然的行为模式,被中亚五国继承下来。

并且,由于五国均要维护各自的利益,人对水资源无序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与苏联时期别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下是两个糟糕的案例:(一)被榨干的咸海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克孜勒库姆沙漠中的咸水湖,原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

曾经,中亚地区两条主要的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咸海,维持了咸海水量的稳定。

在全盛时代,咸海总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这几乎相当于整个斯里兰卡的国土面积。

当时,咸海曾经有发达的渔业,沿岸的从业者超过4万人,捕捞量占前苏联总捕鱼量的六分之一。

但苏联成立后,政府希望通过修建水利设施,将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河水分流到周边的沙漠和荒地中,从而将该地区改造成棉粮生产基地。

上世纪40年代,斯大林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改造计划”,就是在该地区建设防风固沙林、导入牧草轮作,并在半干旱地区修建灌溉设施。

“自然改造计划”的推行,滋养了作物,却分走了大量河水,咸海水域的进出平衡被打破,开始衰减。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土库曼组合成中亚经济区,同临近的哈萨克斯坦经济区共同发展以棉花、谷物为主的种植业。

这一规划促使苏联政府在该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以卡拉库姆运河和阿姆布哈尔引水渠、塔什萨卡引水渠为代表的引水工程纷纷在中亚大地上出现。

这些巨大的水利设施,将乌兹别克斯坦的“渴望草原”以及卡拉库姆沙漠从不毛之地,改造成了面积达30余万公顷的棉粮生产基地。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咸海周边的环境问题也愈发恶化。

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中亚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水资源在传送过程中蒸发、渗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被层层盘剥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咸海的海岸线也不断后撤。

1987年,咸海第一次被分成南北两部分,中间高耸的海床成为了陆地。

1991年后,各国变本加厉分流河水,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现断流,更加剧了咸海的消退。

今天,咸海的面积仅有1960年的10%,水量减少近85%,昔日兴旺的捕渔业已几乎消失殆尽。

流向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已经不是直接注入咸海,而是歇止于离咸海很远的地方。

咸海已被榨干,预计到2020年,咸海将完全干涸。

(二)停停建建的罗贡水电站塔吉克斯坦水力资源丰富,但缺乏石油、天然气、煤等燃料资源,为了满足国内电力需求,必须进口电力或进口天然气等发电燃料。

塔吉克斯坦常因电力短缺而停电,冬季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限电,首都杜尚别每天供电三至四个小时,很多偏远农村几乎整个冬天都没有电。

塔吉克斯坦政府认为,只有修建大型水电站,保证有足够的水量发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能源稳定供应问题,并最终避免受制于人。

罗贡水电站的修建,就是该国电力供应窘境下的必然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