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一、思考题1.简述财务管理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中产生的管理活动,它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
此外,企业还会发生一些特殊事项,如并购、破产清算、重组等活动,针对这些事项的管理,称为并购管理、破产清算管理和重组管理,也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
2.简述企业的财务关系有哪些?企业与国家行政管理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3.企业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有哪些?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主要有三种: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点:(1)简单易懂,便于计算(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缺陷:(1)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
(2)没有考虑风险问题。
(3)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
(4)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财务决策倾向,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主要优点为:(1)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投资者是在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之后进行决策的,以及股价也会对风险作出较敏感的反应。
(2)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业短期行为,因为未来的利润也会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上市公司而言,利用股票市价进行计量,具有可计量性,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但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以下几点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制。
该目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难以适用,因为非上市公司不能像上市公司一样可随时准确获得公司股价。
因此,该目标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2)不符合可控性原则。
股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公司内部因素与股票市场内部因素等。
有些非正常因素对管理当局而言是难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的。
因此股票市价就会经常出现波动,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价值。
(3)该目标强调得更多的是股东利益,而对经营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企业职工和国家等其他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优点:(1)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2)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3)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增加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4)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资源都是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流动,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企业的价值过于理论化,不易操作。
企业价值的测算方法比较复杂,通常用于资本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2)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只有对企业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其价值,而在企业价值的评估上,由于评估的标准和评估方式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企业价值很难做到客观和准确。
4.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内容?财务管理工作环节是指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和一般程序,也可称为财务管理循环。
企业财务管理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财务预测财务预测是企业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条件与要求,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或测算。
(2)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利用专门方法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3)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指企业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量方法,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的具体规划。
(4)财务控制财务控制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利用有关信息和特定手段,对企业财务活动所施加的影响和进行的调节。
(5)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核算资料,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工作。
5.影响企业外部财务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企业外部财务环境主要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即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种经济因素。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微观管理活动,与其所处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财务管理的金融环境是指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利率变动及管理等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理想、信念、道德、习俗,以及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道德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价值观念、劳动态度等。
二、单选题1-5 DACAA 6-10BBDBC三、多选题1-5 ABCD ABC ABC ACD ABCD6-10 ABC AC ABCD ABC ACD四、判断题1-5 ×√√××√×√√×五、案例分析题1.MT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演进过程。
MT公司在四十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固守着产品经济模式,在这种产品经济模式下,人们不承认产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产品)是商品。
因为企业生产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全由国家统配,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又由国家统购包销。
作为企业,只要完成国家下达的产量、品种计划即可。
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计划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然要把产值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把追求产值最大化当作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另外,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只作为国家机关的附庸.没有自主经营、财务自理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企业没有作为理财主体,而是依附于国家,当然也不会产生追求企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压力和动力,这就抹煞了企业的个性,只好用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代替企业的理财目标。
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企业的经营权限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确认,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关心市场、关心利润。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把利润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的首要指标,把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使得利润逐步成为企业运行的主要目标。
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股份制企业普遍产生,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出现分离。
资金市场的作用是将市场上资金所有者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按照一定经济标准进行分配,再将资金集中到资金使用者手中。
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流向风险较小的单位。
由此,在资金市场上,预期报酬和预期风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资金的流向,引导着每个资金所有者(潜在的股东)将资金投向报酬高、风险低的最有希望的资金使用者手中,从而使资金所有者获得最大财富。
这样,从整个社会来讲,社会财富也会最大限度地增加。
因而,财富最大化目标既有利于业主(股东),也有利于整个社会。
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资金所有者将资金投于股票,其本人成为股东,其财产就体现在股票这种虚拟资本上。
股东的财产价值不是股票的票面价值,而是股票的市场价格,即股票市价。
所以,在股份制经济条件下,财富最大化目标可以进一步演变成股票市场价格最大这一目标。
第四阶段:是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这一定义看似简单,实际包括丰富的内含,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4)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5)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6)讲求信誉,注意企业形象的宣传;(7)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现对自己有利的法规,但一旦立法颁布实施,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都会严格执行。
2.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第一,产值最大化产值最大化目标局限性:(1)只讲产值,不讲效益。
在产值目标的支配下,有些投入的新增产值小于新增成本,造成亏损,减少利润,但因为能增加产值,企业仍愿意增加投入。
(2)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追求总产值最大化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只重视数量而轻视产品质量和花色品种,因为提高产品质量、试制新产品都会妨碍产值的增加。
(3)只抓生产,不抓销售。
在总产值目标的驱动下,企业只重视增加产值,而不管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
因此,往往出现“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情况。
(4)只重投入,不重挖潜。
总产值最大化目标还决定了企业只重视投入,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不重视挖掘潜力,更新改造旧设备,进行内含扩大再生产。
因为更新改造容易对目前产值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大量增产。
相反,采用粗放式,大量投入则往往使产值指标易于完成。
由于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缺点,因此,把总产值最大化当作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不符合财务活动规律的,这只是一种误识。
第二,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优点: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是根深蒂固的。
西方经济学家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是一种经济机构,衡量其工作效率的公认指标是利润。
因此,假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财务目标似乎是合理的。
这是因为:(1)人类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可以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
(2)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最终将属于获利最大的企业。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获得资本的最有利条件。
取得了资本,也就等于取得了各种经济资源(劳动资料与劳动力)的支配权。
因此,利润最大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企业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以使整个社会的财富实现极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局限性:(1)利润最大化的概念含糊不清。
它指的是短期利润还是长期利润?是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是经营的总利润还是支付给股东的利润?这些都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