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一、选择题(一)A型题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B.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C.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D.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E.以上均不是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B.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C.进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D.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E.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7.下面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A.耳门B.听宫C.听会D.下关E.翳风8.在针刺手法上,眼眶内的经穴应()A.速刺B.轻、慢,不可提插捻转C.进针超过1.5寸D.可作中等度提插E.先捻转后提插9.胸椎棘突下穴位的操作是()A.直刺B.斜刺C.向上斜刺D.向下斜刺E.平刺10.极泉穴进针宜()A.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腋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针刺深度1~1.5寸11.章门进针宜()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可向上斜刺0.5~0.8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D.直刺0.5~1寸E.直刺,针刺深度1~1.5寸12.天突穴进针宜()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应稍向内下斜刺,针刺深度1~1.5寸13.晕针现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发生()A.指针B.三棱针C.火针D.电针E.毫针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E.可灸百会、关元、气海(二)B型题A.齐刺法B.围刺法C.扬刺法D.傍针刺法E.合谷刺法1.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2.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短刺和输刺E.以上均不是3.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4.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A.向上斜刺B.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C.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斜刺D.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以上均不是5.水沟、素髎()6.地仓、颊车()A.晕针B.滞针C.针后异常感D.损伤脑脊髓E.弯针7.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8.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三)C型题A.毛刺B.直针刺和半刺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1.刺皮之法是()2.刺肉之法是()A.短刺和输刺B.合谷刺及浮刺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3.刺皮之法是()4.刺筋之法是()A.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侧斜刺B.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5.水沟、素髎()6.迎香()A.沿皮刺B.斜刺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7.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8.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A.精神紧张B.体质虚弱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9.晕针的原因主要是()10.滞针的原因主要是()A.气短胸闷B.眩晕恶心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11.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12.晕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四)X型题1.运动针刺法选穴原则一般是()A.病在上取之下B.病在下取之上C.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D.病在中,取之外E.病在左取之左,病在右取之右2.病位深浅刺法包括()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围刺法E.扬刺法3.局部多针刺法包括()A.半刺B.围刺C.齐刺D.分刺E.扬刺4.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孕妇禁针的穴位有()A.合谷B.昆仑C.三阴交D.石门E.肩井5.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B.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C.可灸百会、足三里D.给患者安置头高脚低仰卧体位E.仍不省人事,脉弱者,可采取急救措施二、判断题1.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症、痿证等。

()2.督脉腧穴微斜向下刺0.5~1寸。

()3.耳部穴位闭口直刺0.5~1寸或从后外向前内下方刺0.5~1寸。

()三、名词解释1.滞针2.齐刺法3.扬刺法四、填空题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

3.《灵枢·官针》所载的,为刺筋之法。

,为刺骨之法。

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标志。

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放血。

7.针刺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

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折断在人体内。

五、简答题1.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傍针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3.什么是齐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4.以下关穴为例,说明其不同方向透刺及主治病症的关系。

5.针刺天突穴可能出现哪些意外和临床表现?6.八髎穴怎样针刺?为什么?7.晕针有什么症状?8.什么是针后异常感?怎样处理针后异常感?六、问答题1.详述透穴刺法的临床特点。

2.什么是直针刺和半刺?详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3.什么是分刺、合谷刺及浮刺?详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4.弯针怎样处理?5.详述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简要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D 2.D 3.E 4.B 5.A 6.C 7.D 8.B 9.C 10.D 11.A 12.C 13.A 14.A(二)B型题1.A 2.C 3.D 4.C 5.A 6.B 7.A 8.D(三)C型题1.C 2.D 3.D 4.D 5.D 6.C 7.B 8.A 9.C 10.A 11.A 12.C(四)X型题1.ABCD 2.ABC 3.BCE 4.ABCDE 5.ABCE二、判断题1.√2.×3.×三、名词解释1.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2.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

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

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3.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取用1~1.5寸毫针5支。

先于病变局部(如疼痛显著处)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即病变部位旁,分别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

然后,各针依次实施手法。

四、填空题1.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2.傍针刺法;齐刺法3.恢刺和关刺;短刺和输刺4.鼻尖5.定位6.点刺7.环跳8.针体五、简答题1.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头痛、胸痹、心悸、哮喘、胃下垂、痹证、痿证等,以病程长、病情顽固者为宜。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如《灵枢·官针》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傍针刺的操作方法,一般宜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捻针得气后,再在其旁5分至1寸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捻针得气后勿再深入。

两针深度基本相等。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证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3.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

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

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主要用于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而又缠绵不愈的痹证和疼痛。

4.下关穴,略向下直刺1.5寸,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颌或舌根,用以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向前、后方斜刺透穴,深1寸左右,酸胀感可扩散至下颌部,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沿皮向地仓、颊车方向透刺,深1.5~2寸,可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用以治疗面瘫和牙痛等。

5.针刺天突穴针刺时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

若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或未贴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可刺中气管和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向两侧偏离可刺中肺脏。

在针刺过程中,若针下坚韧而有弹性,病人感觉喉中作痒,此时已刺中气管;如病人出现剧烈咳嗽或咳血痰,则已刺破血管;如针下柔软而有弹性,搏动明显,说明已刺中主动脉弓等大血管。

6.八髎穴位置与骶后孔相应,因第一骶后孔并非直对体表,而是稍向内下方偏斜,故针刺上髎穴时,针尖应稍向内下即耻骨联合方向进针,方可透过骶后孔通向骨盆腔,针刺深度1~1.5寸,不宜过深,以防刺伤直肠。

而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左右,以刺达骶后孔为宜。

7.晕针症状是: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神志昏迷,卒然仆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8.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

针后异常感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