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09-07-09T10:33:23.2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作者:廖元权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廖元权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

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
作者简介:廖元权,任教于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由古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一直以来每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一门重要学科。

我们把它归纳为:“五四”之前,学习语文以八股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强调死记硬背;课改前,主要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能理解课本就可以,不太强求课外;课改是通过课内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向课外转移。

可见,每个时期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

语文教学是不断改革、不断出现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

和其他各科对比看,语文教学更接近生活,应用更广。

而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新课标情况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经过几年的课改,部分教师在意识上、教法上已经摒弃了旧的方法,不断探索更新的方法。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又如何开展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一节课要想取得成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都不能丢。

这就要求教师要备课充分,在抓好基础的同时,把问题的探究、发掘过程的方法教给学生。

即把目标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的互动中掌握知识的探索过程,把被动的接受变成自己主动完成。

语文教学该如何把目标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正是课改的重点。

根据自己几年来对课程标准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读
语文教学是使学生感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讲、灌能做到的。

特别是近年来中考试题逐渐向培养能力方面转变,更说明这个问题。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只有掌握了字、词、句、段,才能去领略表达方式、修辞、词语的妙处。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作者思想的火花,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整体把握一篇文章。

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会读,不能读出个所以然,简直是浪费时间,不如自己讲。

殊不知这样一来把学生的初步探索知识的权力给剥夺了,把学生架空起来。

学生脱离了文本,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该如何探索呢?语文教学中的读,现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罢,都很重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教学法”:(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

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扫清字词障碍,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字、词、句、段)进行朗读。

对于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复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地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研读课文,加深内容理解。

在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因为学生不但要懂得课内的知识,更要通过课内向课外拓展。

试想如果没有多读作为基础,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中的意境吗?学生能理解古诗用字的精炼吗?当然,学生在读中要思,思中要读,反复体会。

二、其次是培养学生“找”的能力
有了学生感性的整体认识,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的问题。

这时教师要注意掌握火候,鼓励学生提问。

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背景》时就要求学生读三遍以上,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每人提出三个问题。

结果有的学生提出了八个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自己没有预料到的。

如:有位学生提出了:(1)背景是否能作为文章的文眼?它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读起来令人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提的问题有时是教师没有预料的。

当然,教师不必要每个问题都写下来,而是把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回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再指导。

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法。

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所想所提的问题毕竟有限,还要求我们去启发、指导。

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这一点,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

教师在这个时候最为关键,应把一些建议性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找”。

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时间就是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能力。

找什么?找典型、找关键、找点题的词,只有找出这些字词,学生才能够从冗长的题目中跳出来,归纳、概括中心,才能找出文章精妙的修辞、运用生动的词语。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再次是以训练为主
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训练。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

”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从基础知识开始,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在实施以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

(2)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3)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训练为主,
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

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受益的仅是个别。

因此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情况。

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

我们应该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从而进行合理的切分与组合,以便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但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课改,作文由学生自己探研,不必多讲。

其实作文训练是初中语文的重头戏,它占据语文的半壁江山。

因此,课本每个单元结束的“写作”训练不容忽视。

训练时教师可以进行技巧点拨。

如从形式上可以写小标题的作文、日记体作文、题记作文、排比段形式的作文。

从结构上教给学生首尾呼应、点题、叙议结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方法。

在作文类型上可以训练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

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评讲作文,指出每次作文的优缺点,并读出一些范文。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办校报,及时的刊登学生作品。

这样学生的作文才有质的飞跃。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要包办,也不要全放,要收中有放。

在训练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潜力,还给学生自由的语文天空。

参考文献:
[1]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On Chinese Teaching i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Liao Yuanquan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i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he process of reforming, putting forward questions and improv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with “textbook-centeredness and teachers-centeredness” has been eliminated, instead, it is the education with students-orientation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tudents’ abil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implement Chinese teaching i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