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馆设计资料

图书馆设计资料

课题名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建筑及功能设计的课题调研课题小组成员:张友明,付仲超,李伟鹏,向艳课题主要负责人:张友明课题调研时间:2006年1月至12月一、图书馆基本情况介绍(一)图书馆现有规模1、建筑面积:5409平方米,使用面积:4489平方米2、读者人数:6551人3、藏书:52万册(其中电子图书25万册)4、员工人数:32名(正式编制18名)(二)近几学院对图书馆的投入情况(三)近四年图书资料的建设情况(四) 近三年图书资料的使用情况1、图书流通量(单位:册)2、图书阅览人次3、电子阅览人次4、超星电子图书访问量:151474人次(2003年11月投入使用)5、CNKI 电子期刊访问量:152366人次(2003年11月投入使用)6、书生之家电子图书访问量:56255人次(2005年12投入使用)二、全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新馆建设情况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2000平方米 2、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9000平方米 3、 山东艺术学院大学城校区:20000平方米 4、南京艺术学院新馆:8000平方米三、成渝地区新馆建设情况1、四川大学新校区2、四川师范大学新校区3、西南交通大学新馆4、重庆大学虎溪校区5、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6、重庆科技学院虎溪校区四、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求(一)新馆建筑总的指导思想图书馆是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院发展水平的标志。

因此图书馆建筑必须是一座高水平的文化建筑,它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应有高水准的审美外观。

新馆的性质特点: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属全国性高等美术院校专业性图书馆,是学院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虎溪校区新馆建设除具备上述两点性质外,同时兼顾重庆市大学城其他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并配合学院长远发展目标,朝着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的目标前进,集学术性、教育性、美术信息资源开发研究于一体。

新馆的任务:根据新馆的性质,新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加工和管理,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新馆服务对象和数量: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全院师生。

服务数量依据学院的整体规划为7000人。

(二)新馆建筑的依据与原则新馆建筑的根本依据务必参照建设部、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制订的建筑设计规范:《图书馆建筑设计规划(JGJ38-99)》(详见附录一)。

总体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即“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为读者考虑,一切为读者服务。

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总体布局、建筑造型,还是空间组织、流线安排,甚至设备安装、家具布置、细节处理,都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以最大程度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

设计者应周密规划、精心设计,力争创造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气氛亲切的阅览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高校的扩招,图书馆普遍存在空间少、读者多、设备老化的弊端,由于过去的图书馆设计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造成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

因此,现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必须面对现实,立足长远,将现在的情况和将来的设想结合起来。

在统一规划、合理设计的基础上,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先建什么,后建什么,使现建的图书馆造型完整统一,功能合理齐全,同时为将来的扩建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留有余地,也就是说力争使将来扩建后的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仍造型优雅完整,布局合理,集中紧凑,功能完善。

3、密切配合的原则。

图书馆建筑设计需要图书馆与设计方面,以及规划、施工诸方面的密切配合。

理想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是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的结果。

包括校级领导关注、支持和民主决策能力;图书馆馆长和全体图书馆人的参与意识;设计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特殊功能要求的了解和付诸实施的程度;图书馆与学校基建部门和设计人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等等。

图书馆建筑设计人员与图书馆人的密切合作是基础,是图书馆建筑少留遗憾的关键环节,理想的图书馆建筑正是这种合作的典范。

(三)新馆建筑的总体要求及设计要点总体要求:建造一所完全采用开放模式、独具艺术特色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

——学生人数:7000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平方米/人。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详见附录二)、读者特点以及学院和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学生阅览座位总数:1200座,平均6名学生合用一个座位。

(依据读者特点和各省市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如:《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A级评估指标体系》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三个等级:1:4为100分;1:6为80分;1:8为60分。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两个等级:1:4以上为10分;1:4以下为5分。

《海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将阅览座位与学生数分6个等级:1:5为100分;1:6为80分;1:7为70分;1:8为50分;1:9为40分;1:10为20分。

)——藏书规模:纸质型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共100万册藏书。

(依据《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详见附录三))。

——工作人员:45 人设计要点:1、以人为本,营造求知、上进的学习氛围。

人是使用图书馆的主体,而在使用者中间,教师和学生则占了绝大部分。

图书馆必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且又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

2、全开放。

在未来的管理中,图书馆将所有文献全部采用开架服务方式,因此要使所有馆藏文献直接面对读者,打破传统封闭的空间界限,实现藏书、借书、阅览、查询、咨询、管理6项功能一体化。

3、服务综合化。

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除了承担原有功能外,还要具备信息服务、文化展示、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多项功能,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

一方面,图书馆要提供更为周到和多样化的服务,包括学术会议、演讲、艺术展览、专题培训、影视或欣赏、休闲区、书店、文化商店、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传统的文献服务方式也需要拓展,需要设计教授研究室、教师备课室、信息检索课教室等多种场所和空间,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休闲空间。

4、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三统一”的结构设计、综合布线、大开间格局、灵活隔段,可以在保证当前使用的前提下,为远期发展及改变格局留有余地。

5、现代化的智能建筑,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发展方向。

要广泛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成果。

为此建议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设施,设备上充分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满足电子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需要,使其成为现代化图书馆。

6、具备一定的社会性。

图书馆在满足美院师生使用要求的同时,根据美院的特色,也将满足大学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的要求,成为大学城的艺术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并将对社会开放艺术文化交流、学术交流。

7、形象的标志性。

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建筑在整体形式上富于时代性、地域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成为美院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

8、三个统一。

根据国内外其他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建议统一荷载(建议每平方米500KG,密集书库选择每平方米1200KG)、统一层高(4.5米为宜)、统一柱网(建议选择7.5×7.5米)。

(四)建筑造型作为校园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无论其内容还是建筑形象,都是校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其位置的确定、外观形象、艺术造型、建筑内涵、文化气息及环境的烘托都表现出高等学府的特征。

它对整个校园的规划和风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高度问题。

根据高校图书馆功能的要求,结合新图书馆的建筑规模和读者流量,新馆设计层高建议为4.5米,层数为5层为宜。

这样既方便联系,又方便管理与读者利用。

2、造型问题。

图书馆建筑是一种文化,不仅要给人以文化享受,还要给人以文化熏陶。

在建筑造型上一定要力求典雅美观、简洁明快,要充分体现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利用建筑语言传达文献信息中心的隐喻,充分体现和表达图书馆是知识殿堂的主题。

3、布局问题。

关于“读者流、工作人员流、书流”的交通流线问题,在设计时要避免三个流线过长和相互冲突。

为避免读者与工作人员相互干扰,读者区与工作区必须分别设立,并且设立读者出入口和工作人员出入口,并按照需要设立货运出入口。

(五)服务功能的布局从功能要求出发,合理进行布局。

根据新校区图书馆的工作特点和读者的需要,并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新馆用房拟分为8个区域:1、读者导读咨询区。

包括读者导读区和咨询区。

2、艺术展览区。

定期举办面向大学城的艺术展览。

3、综合服务区。

包括文休闲区、书店、文化商店。

4、读者借阅区。

读者借阅区是读者最集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建议设计为大开间、低楼层。

每个阅览室的一角,可开辟小型研究室若干。

读者借阅区采用“楼梯+自动扶梯+电梯”上下,并统一设置服务站,实现借书和还书功能。

5、学术活动区。

学术活动区包括学术报告厅、会议中心等。

这些场所具有人员瞬时聚散、声响较大等特征。

所以建议将该区域安排在远离读者借阅区的位置,并单独设置出入口,以免影响读者正常的学习。

6、现代管理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增加,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对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质量也相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计算机、监控设备、空调设备、电力设备等技术设备用房将必不可少。

考虑到技术设备区技术要求的复杂性,管线布置的相对固定性,同时为避免其震动和噪声对其他区域的干扰,这些功能区要尽可能分别安排到远离读者集中的地方。

按照原来的建设经验,图书馆网络机房应在图书馆比较中心的位置,以节约布线成本,并便于管理。

机房的承重应有保证,建议每平方米不低于1200KG;电源应有保证,服务器等现代化设备的荷载不低于30KW,并与其他用电设备分开;应有电源、网络防雷设施;应有自动喷淋的消防系统。

7、办公区。

包括工作人员业务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

建议与技术设备区设计在一起,便于工作之间的衔接。

8、地下停车库。

(六)智能化建筑需求尽可能把计算机网络系统、门禁系统、电话系统、监控声像系统、消防系统等方面所需线路统一组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同时便于今后扩展,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1、计算机网络:图书馆网络机房布局,要考虑将有多根光纤进入机房。

楼内的网络为骨干千兆光纤(今后升级为万兆网络),百兆交换到桌面。

阅览服务区1.5×1.5米范围内,应有信息点布局。

布线设计要求,凡工作区域皆应设网络连接点。

在图书馆的文献阅览室、学术会议室、文化展览厅、休闲区等区域,增加无线网络接入服务。

2、监控:在书库、机房等重点部位,安装计算机监控系统。

(七)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1、科学设计出入口数量新馆对进出口数量和位置提出了专门的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到建筑布局、造型,以及深入了解图书馆所处位置及其与周围人流的关系,保证主出入口的主流地位和出入流畅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在不影响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以提高可管理性和便于操作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