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陀和他的乡土抒情小说《果园城记》

师陀和他的乡土抒情小说《果园城记》

师陀和他的乡土抒情小说《果园城记》
师陀,1910年3月10日生于河南杞县,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曾用笔名君西等。

在开封读中学,喜爱评话,爱好文学。

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作救亡宣传。

翌年以芦焚为笔名(英文“暴徒”的音译)在《北斗》《文学月报》杂志发表小说《请愿正篇》,《情愿外篇》。

1932年与汪金丁、徐盈创办文学杂志《尖锐》。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

1937年短篇小说集《谷》因艺术风格独特获《大公报》文艺奖。

抗战期间蛰居上海,和巴金、卞之琳结谊。

写以战时上海为背景的长篇《结婚》和散文集《上海手札》。

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

1946年发现有人冒用芦焚笔名,改以师陀为笔名,发表《果园城记》。

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员、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电影剧本。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1957年后为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60年代初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历史话剧《西门豹》、独幕喜剧《伐竹记》等,颇得好评。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无名氏》,《果园城记》,《石匠》。

中长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结婚》,《马兰》,《历史无情》。

散文集;《黄花苔》,《上海手札》,《保加利亚行记》,《山川﹑历史、人物》。

果园城记
以一系列描写人物的短篇, 勾勒了上世纪初到抗战前期日益凋敝的中原乡城的图景,基调滞重隐痛,沉郁感怀,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

看似和谐宁静。

实则衰落逝去的小城人生。

一、果园城
二、“鬼爷”(城主)
三、葛天民
四、桃红
五、贺文龙的文稿
六、颜料盒 (油三妹)
七、傲骨
八、阿嚏
九、塔
十、期待
十一、说书人
十二、灯
十三、邮差先生
十四、狩猎
十五、一吻
十六、三个小人物
十七、北门街的好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