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病害

水稻病害

一、水稻病害(一)稻瘟病稻瘟病属真菌病害,俗称火风、扭颈、巴茅花、火烧瘟,是影响我市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发生。

水稻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病,秧苗期发生的称苗瘟,水稻叶片得病称叶瘟,稻穗颈部发病称为穗颈瘟,谷粒发病称为谷粒瘟,穗子上的小枝梗发病称为枝梗瘟,稻节上发病称为节瘟,叶枕发病称为叶枕瘟。

其中,穗颈瘟和节瘟对产量影响最大,造成白穗,大面积减产失收,病重田块颗粒无收。

1、病害识别及发生特点:(1)苗瘟:在秧苗三叶期以前,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水浸状)斑点,病苗灰黑色,卷缩枯死。

(2)叶瘟:在大田期,叶片上产生梭形的病斑,病斑褐色,中央灰白色,外围有一圈黄色,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坏死线。

在温度20℃左右,湿度比较大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淡绿色的病斑,称为急性病斑,说明叶瘟马上就要大发生了。

(3)穗颈瘟:在抽穗期发生,稻穗的颈部变成灰黑色,使水稻形成白穗(不勾头),或者谷粒不饱满。

(4)节瘟:主要发生于抽穗期,水稻的稻节变黑,容易折断,使水稻形成白穗或秕谷,一株水稻上可以有2-3个节同时受害。

(5)谷粒瘟:谷粒上产生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

稻瘟病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草上越冬,是来年发生病害的主要来源,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差别比较明显。

稻瘟病在冷凉的山区、低凹的狭谷、雾露重的地区容易发生,特别是温暖多雨潮湿的气候、偏施氮肥的稻田、冷水深灌的田块,发生较重。

如果在水稻孕穗抽穗期遇秋风天气(平均温度在20℃以下持续3天以上),穗颈瘟和节瘟会大发生。

2、防治方法:对稻瘟病必须进行综合防治,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不能错漏一个环节,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1)选用抗病品种。

听取农业部门意见,选用比较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要进行品种轮换,不能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

(2)处理病稻草和病谷。

水稻收割后,要及时将田间的病稻草清理干净,带出田间垫圈和堆肥,必须在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病稻草不能堆放于田间,不能用来捆秧。

病谷不能用来做种。

病稻草、病谷要在来年3月底前处理完毕。

(3)种子处理。

方法有:一是水稻播种前,将强氯精配制成500倍液,浸泡谷种12小时(浓度过稀或浸泡时间不够,会达不到防治效果)。

然后用清水洗净谷种,进行催芽。

既可防治苗瘟,还兼治恶苗病(公秧)。

二是用56度的温水浸泡谷种5分钟。

三是可以用1%石灰水浸泡谷种2-3天(温度低于15度时浸5-6天),石灰水层高出谷种15厘米,静置,不让光线直射。

然后捞出谷种,用清水冲洗3-4次后催芽。

(4)药剂浸秧。

栽秧前,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25公斤,将秧根洗干净,摔干水后浸入药液中浸半分钟,或将秧把倒置,秧根朝上,将药液喷在秧根上,然后用塑料布盖上堆闷半小时后再插秧。

(5)要搞好水稻健身栽培,实行两段育秧、旱地育秧、培育壮苗,宽窄行栽培等,保证水稻生长健壮。

氮肥施用不能过多,也不能过晚。

(6)药剂防治。

要抓住关键时期施药,错过时期,效果就非常差。

防治叶瘟,在发现有急性病斑,或小部分叶片出现病斑时(称为发病中心),要马上打药防治,根据发生程度,一般打药2-3次。

对穗颈瘟,必须提前打药预防,如果发生后再防治,没有效果。

关键是在水稻破口10%或抽穗2%时打药预防,对历年的重病区,在水稻抽齐穗后,要再打一次药。

防治农药有: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40%富士一号乳油75-100毫升、40%克瘟散乳剂50-60毫升、50%异稻瘟净乳剂70-110毫升、2%春雷霉素液剂(加收米)2-3克等,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喷雾。

在稻瘟病发生期间经常下雨,要抓住晴天和阴天及时施药,不能坐等稻瘟病成灾。

(二)水稻纹枯病1、病害识别及发生特点:属于真菌病害,俗称花脚秆。

主要危害叶鞘(茎秆),严重时叶片也发病。

产生椭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边缘灰褐色,通常多个病斑联合在一起,成为云纹一样的大病斑,形状不规则。

发病几天后,可在病斑上看到纠结成一团的白色菌丝,后期变成萝卜籽大小的褐色菌核。

受害重的不能抽穗,或者抽出的穗是秕谷。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稻桩、杂草上越冬。

温度高、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

在我市坝区发生普遍,施用氮肥过量、种植密度大和灌水过多过深的田块发病重。

2、防治方法:(1)打捞菌核。

在打田这前,将田中漂浮物捞掉,减少菌核。

(2)科学栽培管理。

一是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规范化种植,使田间通风透光;二是要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管理,降低田间湿度;三是科学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能偏施氮肥和晚施氮肥。

(3)药剂防治:在孕穗期,当病丛率达10-15%时,立即开展药剂防治。

对发病较重田块,可在施药7-10天后再防治一次,也可在穗期再施药一次。

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特效药,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毫升,或1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喷雾。

也可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每亩用井冈霉素水剂50毫升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克混用,兑水50-60公斤喷雾,既防纹枯病,又兼治稻瘟病、稻曲病等。

(三)稻曲病1、病害识别及发生特点:属于真菌病害,俗称“灰包”。

谷粒上长出淡黄绿色的块状物(孢子座),逐渐长大形成“稻曲”,比正常的谷粒大3-4倍,代替米粒,后变成墨绿色,块状物后期散出墨绿色的粉末。

大米受污染成为“绿米”。

病谷、“绿米”、病谷糠有毒,人和动物都不能多吃。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厚垣孢子在稻谷上越冬。

水稻抽穗扬花期日照少、阴雨多,病害容易发生。

在我市发生普遍,偏施氮肥、深水灌溉、排水迟的田块发生较重。

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粳稻、糯稻等米质较好的水稻发病较重,选种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

(2)种子处理,方法同稻瘟病。

(3)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和晚施氮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4)药剂防治。

在破口前7-10天(孕穗末期)施药预防。

破口期不能施药,容易发生药害。

亩用30%DT(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00-150克、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1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任选一种加水50-60公斤喷雾。

(四)水稻赤枯病1、病害识别及发生原因:属于生理性病害,又称铁锈病。

主要由于缺钾、缺磷或者遇到有毒物质引起,我市常有发生。

(1)缺钾引起的赤枯病一般发生在分蘖(发蔸)末期,病株矮小,发蔸少,叶片上产生红褐色、暗红色的斑点或者条形斑,严重时叶片赤褐色枯死,全田像火烧。

根黄褐色,根短而少。

(2)缺磷引起的赤枯病多发生于栽秧后3-4周,从下部叶片叶尖开始产生褐色小斑,叶片逐渐黄褐干枯,一般能自行恢复正常。

根系黄褐,有部分黑根和烂根。

(3)中毒型的赤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期浸水、泥层厚、土壤通透性差的水田中,或者施用绿肥过量,或施用了未腐熟有机肥的稻田中,田中气泡多,有腐臭味。

秧苗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发蔸少,根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

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2、防治方法:(1)改良土壤,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2)早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钙肥等。

缺磷田块,要早施过磷酸钙,每亩施30公斤,或者喷施0.3%磷酸二氢钾水溶液。

不能偏施重施氮肥,否则发病加重。

施用的有机肥一定要腐熟,施均匀,如果用绿肥做基肥,不能过量,耕翻不能过迟。

(3)要及时耕田,浅水勤灌,增加土壤透气性。

(4)发病稻田要立即排水,撒施石灰或草木灰,轻度搁田。

可以施高效液肥如万家宝500倍液等。

二、水稻害虫(一)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1、害虫识别及发生特点稻飞虱群众俗称“蠓子”、“天蝘”,属于迁飞性害虫,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经常暴发成灾,造成很大损失。

稻飞虱喜欢大量集中在水稻植株下部荫湿处为害,吸食水稻的汁液,使水稻生长不良,茎秆发黑、变软,虫量大时造成水稻死秆倒伏。

我市发生的稻飞虱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种。

(1)白背飞虱。

是我市常年主要发生的重大害虫。

白背飞虱体形像变小了的蝉(知了),成虫体长只有4毫米长,不到一粒米大,体色为黄白色或者暗褐色,刚孵出来的若虫只有针尖大小,大若虫体长2毫米左右。

白背飞虱每年5-6月从南方迁飞入我市,开始繁殖和为害,如果5-6月降雨多,时间较集中,利于稻飞虱迁入,发生就重。

一般6月下旬至7月初、7月中下旬有两个为害重的时期,7月份如果有伏旱,田间小气候高温高湿,利于该虫繁殖为害,造成水稻黄塘。

(2)褐飞虱。

在我市间隙性的年份发生重,褐飞虱虫体大小与白背飞虱相似,体色为褐色。

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迁入我市,8月上中旬田间危害重。

受褐飞虱为害,常造成水稻成团、成片枯死倒伏,也称为“冒穿”,为害性很大。

2、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浅水勤灌,适当晒田,降低田间湿度。

(2)搞好测报,加强田间虫情观察。

在达到防治指标时要立即防治。

防治指标为:白背飞虱为百丛水稻上有虫1000头以上,褐飞虱为孕穗至抽穗期百丛水稻上有虫500头以上。

(3)最好用机动喷雾器开展大面积的联合防治,快速扑灭,提高效果,节省投入。

(4)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护稻田中的天敌。

同时,禁止使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灭扫利等除虫菊酯类农药,这类农药会剌激稻飞虱大发生。

(5)剂药防治:在小若虫高峰期,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25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00-250克、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优乐得)5-7.5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大功臣)10-20克、90%杀虫单粉剂35-40克等,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喷雾,重点喷施水稻基部。

如使用机动喷雾器,亩用药量减少1/3,每亩药量兑水22公斤(两箱药)。

(二)稻纵卷叶螟1、害虫识别及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群众称裹叶虫、卷叶虫、刮青虫,属于迁飞性害虫,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

每年5-6月迁入我市繁殖危害,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初有两个危害严重的时期,间隙性年份暴发成灾。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是一种黄色小蛾子,体长8毫米,翅上有黑色条纹,幼虫是淡绿色长形的小肉虫(3-5龄幼虫体长1.2-2厘米),幼虫吐丝将水稻叶片纵向卷起来形成虫苞,躲在虫苞内吃叶肉,使虫苞变成枯白色,大发生时,稻田一片枯白,损失很大。

稻纵卷叶螟幼虫行动灵活,一受惊动,立即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

幼虫分为5龄,1龄幼虫很小,头部黑色,2龄以后头变为褐色,身体为黄绿色,3龄以后食量大,危害重,一头幼虫一生可以为害5-6片水稻叶,在傍晚时转株为害。

一般5-6月多雨,利于成虫从南方虫源地迁入我市为害。

雾露多,湿度大利于害虫发生,嫩绿的杂稻田受害重。

2、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不要偏施晚施氮肥,要浅水勤灌,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减轻受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