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致害责任的解释论【出处】《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5期【摘要】《侵权责任法》第10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对《民法通则》第127 条作了完善。
动物致害责任制度可以分为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
特殊规则之中包括:违反管理规定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致害责任、动物园的动物致害责任、遗失或逃逸的动物致害责任、因第三人过错导致动物致害的责任等。
动物致害责任制度应当妥当解释,以满足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饲养的动物;动物危险;动物致害责任【写作年份】2010年【正文】一、问题的提出动物致害责任,是指因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饲养人或管理人所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动物致害责任是古典的侵权责任类型,古罗马法上就有相应的制度, 即actio de pauperie诉讼。
后世两大法系都确立了相应的制度,以规范动物致害问题。
我国《民法通则》第127条曾规定了该制度。
《侵权责任法》第10章专章规定“饲养动物损害责任”,这是对《民法通则》的修改完善。
《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继续了《民法通则》的主要规则,包括归责原则上实行无过错责任,责任主体限丁•饲养人或管理人。
第二,克服了《民法通则》中的若干不足。
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受害人的过错导致完全免责的规定被修改, 就普通动物致害来说,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才可以导致责任的减轻或免除。
二是明确了因第三人的过错导致他人损害时,饲养人或管理人要与第三人一起承担责任。
第三,区分普通动物和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设计了不同的规则。
考虑到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对其免责事由加以限制。
第四,借鉴国外立法经验,规定了因第三人过错而导致动物致害的责任承担。
第五,吸收我国理论研究成果,规定了遗弃、逃逸动物致害的责任承担,以解决实践中的流浪动物致害问题。
二、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规则:以第78条为分析对象(一)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侵权责任法》第78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该条确立了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规则。
这里所说的一般构成要件也就是在一般规则之下的构成要件。
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的确定,取决于其归责原则。
在比较法上,动物致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并不一致。
例如,日本法采过错推定责任;而德国法区分奢侈动物和用益动物而分别采无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
我国法对动物致害责任原则上采无过错责任,这既是为了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也是保持法律稳定性的要求。
与此归责原则相适应,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包括三项:动物危险的实现、受害人的损害和动物危险的实现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o在动物致害责任中,“饲养的动物”的认定十分重要。
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动物”的涵义,应按照社会一般观念来理解。
它是指有感官的、能呼吸的、以动物或植物为食物的、一般可以自由行走的、但不能符合逻辑地思考也不能说话的生命体。
[1] “动物”不仅包括有益动物(如青蛙),而且包括有害动物(如寄生虫)。
[2]不过,动物并不包括微生物,微生物属于高度危险物,应当适用高度危险物致害责任制度。
[3]其二,这里的动物必须是“饲养的”动物,不包括野生动物。
“饲养的”动物的认定应考虑两个因素:(1)它为特定的人所有或占有,即为特定的人所饲养或管理;(2) 饲养或管理者对动物具有适当程度的控制力。
[4]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虽然可能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所饲养或管理(如定期投放食物),但人们对他的控制力较低,不能认为是“饲养的动物”。
[5]此外,动物致害责任的前提是,特别的动物危险的实现。
[6]对于“动物危险”的理解,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看法。
德国通说见解采“动物意志支配”说。
按照此种观点,动物危险就是动物本性的危险爆发,是非由理智的意愿所控制的动物力量的发挥。
或者说,动物危险就是动物所实施的、主动的、受其意志支配的、非理性的行为。
[7]例如,狗咬人的行为,即使是因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动物行为,也应认定为是受动物意志支配的行为。
[8]我个人赞同此种观点。
(二)动物致害责任的主体《侵权责任法》上的动物致害责任主体是饲养人或者管理人。
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包括公法人)。
[9]但是,如何理解饲养人和管理人,学界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
[10]我认为,可以借鉴德国法上动物保有人的概念,将饲养人解释为作为所有人的保有人,管理人解释为所有人以外的保有人。
借鉴德国主流观点,动物保有人的认定,应当综合如下两项标准来认定:第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动物。
[11]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动物的形式有很多,例如,让动物来工作(如让狗看门)、从动物处获得产品(如获得鸡蛋、羊毛)、从动物处获得快乐(如饲养宠物猫、鹦鹉)、通过转让动物获利(如养宠物狗以出售)、从动物处获得食物(如养猪吃肉)等。
[12]第二,对动物的决定权。
对于动物的指示、使用、生存等有决定性影响,并有权支配动物和动物危险的人,通常就是动物的保有人。
[13] “对动物的决定权”的认定,并不考虑所有权,主要考虑动物处丁•何人的控制力之下。
[14]另外,在饲养人或管理人身份认定方面,还有如下问题需要探讨:第一,如何确定饲养人或管理人身份的开始与结束?我认为,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身份的开始与结束,要依“保有人”要素的实现来确定。
例如,在交付动物给买受人以前,出卖人是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
在运送买卖中,买受人对于运输中的动物致人损害,也要承担责任。
继承人只有成为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以后,才承担动物致害的责任,此前的责任由遗产中支付。
[15]第二,在动物买卖情况下饲养人或管理人的身份如何认定?在买卖动物的情况下,通常,所有权移转和占有的移转就导致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的改变。
问题是,买受人已经享有所有权,而动物还没有交付,此时,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是谁?或者出卖人仍然享有所有权但动物已经交付时,动物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是谁?我认为,应当依据究竟是为谁的利益使用动物和谁享有对动物的决定权来确定。
例如,在运送买卖中,在运输途中,出卖人仍然是饲养人或管理人。
[16]第三,在动物被盗等情况下饲养人或管理人的身份如何认定?我认为,如果因盗窃或其他原因导致原动物所有人较长时间内丧失占有,则原动物所有人丧失其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身份。
同时,盗窃人或其他人同时取得了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身份。
因为盗窃人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动物。
[17](三)动物致害责任的承担在符合了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之后,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要承担责任。
当饲养人与管理人为不同人时,管束动物的义务由饲养人转移给管理人,此时的赔偿主体应为管理人。
[18]动物致害责任的承担应适用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其赔偿范围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前者如被狼犬咬伤的医药费,后者如被狼犬咬伤的精神痛苦。
如果动物属于数人共有,根据《物权法》第102 条的规定共有人对外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存在减轻或免除责任的事由,应当适用相关的规定。
在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具有过错时,原则上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
《侵权责任法》第26、27条确立了过失相抵的一般规则,它具有普遍适用性。
不过,在动物致害责任中,法律又规定了特殊的过失相抵规则。
该法第78条规定,在动物致害责任中,“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按照特别规范优先于一般规范的规则,该条规定实际上排除了一般规范的适用可能。
如果受害人仅具有轻过失,并不能减轻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责任。
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动物致害主要因动物危险造成,受害人的轻过失,并不足以作为减轻或免除责任的理由。
此外,动物致害责任的承担中,还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第一,不可抗力是否可以免责?例如,洪水导致动物逃走,致人损害。
有学者认为,要区分动物的用途,为了营业或生计而饲养的动物,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而饲养猛兽、毒蛇等宠物时,不能免责。
[19]我认为,可以结合《侵权责任法》第80条的规定来处理。
对于禁止饲养的危险动物,即便存在不可抗力也不能免责;而对于其它动物,则可以因不可抗力而免贝o第二,如果数个饲养人或管理人的动物造成同一损害,如何承担责任?例如,数个人的狼犬追咬他人的耕牛,导致他人的耕牛死亡。
我认为,此时可以类推适用《侵权责任法》第12条的规定,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6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狼犬的饲养人要承担按份责任,而不是连带责任。
第三,如果数个动物都可能造成他人损害,但无法确定哪一个或哪些动物造成了损害,如何承担责任?例如,三条狗打架,结果一条狗被咬伤,不能确定是哪条狗咬伤的,另外两条狗的主人如何承担责任?我认为,可以类推适用《侵权责任法》第10条中的共同危险行为制度。
所以,另两条狗的主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三、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的特殊规则:以第79条至第82条为中心的解释论(一)违反管理规定的饲养动物致害责任违反管理规定的饲养动物致害责任,是指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应承担的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79条规定:“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违反管理规定的饲养动物致害责任是特殊类型的饲养动物致害责任,而且是无过错责任。
其责任的承担也耍满足前述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
除此之外,它还要求特殊的构成要件,即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
这里所说的“管理规定”,应当限丁•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条例、办法等。
例如,《天津市养犬管理条例》、《重庆市养犬管理暂行办法》等。
但是,小区的管理规约等应当不属于此处所说的管理规定。
所谓“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是指没有按照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要求,采取保护社会公众安全的措施。
例如,依据《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第17条和《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第26、27条等的规定,携犬出户时,应当对犬束犬链,由成年人牵领;携犬乘坐小型出租汽车时,应当为犬戴嘴套等。
如果满足了上述构成要件,饲养人或管理人要承担责任,并应当适用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
问题是,受害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是否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的责任?对此,《侵权责任法》第79条没有明确规定。
我认为,受害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应当导致责任的减轻或者免除,理由在于:第一,《侵权责任法》第78条的规定应当理解为“总则性”的规定,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就应当适用于所有的动物致害责任。
第二,违反管理规定未采取安全措施,并不会导致动物危险的显著增加,不足以成为过分加重饲养人或管理人责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