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斯托(W.W.Rostow):起飞论P351.起飞的三个条件:①较高的积累率,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②要有起飞的主导部门③建立能保证起飞的制度2.罗斯托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消费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名词解释1.均质区:是以某种或多种重要因素为标准,强调区域的个性和共性,依其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区域。
P22.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或枢纽区,是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关系划分,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紧密功能联系的地区,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P43.主导产业:是指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技术条件等而选择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4.关联产业:是指与主导产业有投入产出关系或技术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协作配套的产业。
5.基础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支撑的产业。
6.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经济总量影响大或所占比重比较高的产业。
P417.国家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全球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P488.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们提供福利的能力。
P499.城市竞争力:是指在特定外部环境条件下,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P5110.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便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P10611.区域空间结构:(广义)是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组织形态,包括区域自然空间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是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P17312.公路网:是指以网络形式存在的运输节点和公路线路构成的有机整体。
P20413.网性选线:是指区域经济选线,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的要求和铁路等交通运输网布局现状,提出铁路选线方案。
14.线性选线:是在线路基本方向和接轨区域已确定的情况下,着重解决线路走向方案,接轨点及建设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并根据铁路选线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线方案。
P209 15.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是介于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16.中心村: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17.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P23718.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P238 19.生态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
P28320.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据人力资源的大部分。
21.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
23.都市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为基本载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生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绿色公业。
三、简答题1.区域规划的特点。
P7①综合性②地域性③战略性④动态性⑤政策性2.钱纳里经济发展的6个时期:1。
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标准。
P43①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适应性②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③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④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⑤区域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4.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考虑的内容。
①以选定的主导产业为核心,根据经济技术联系确定关联产业②以主导产业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③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④与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⑤避免关联产业之间的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⑥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可通过区际合作繁荣方式发展(反对“大而全”,“小而全”)5.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和依据。
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如下两点: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2、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6.区域发展中技术引进的优点。
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性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7.当今世界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
P150①产业融合化②产业集群化③产业生态化8.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因素。
P156①技术创新环境②信息资源条件③政策法规与行政绩效④高素质的人才供给⑤地方文化亲和力⑥优美的生态环境9.空间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P187①选择空间开发模式②确定区域增长中心和发展轴(带)③划分次一级经济区④空间管制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10.发展轴的结构和类型。
基本类型:海岸带发展轴线,大河沿岸发展轴线,铁路干线发展轴线,高速公路与国道发展轴线,边界发展轴线11.区域基础设施的特点。
P200①先导性②基础性③公用性1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
P240①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②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③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④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⑤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⑦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⑧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13.城镇体系规划中空间结构规划的整体框架思路。
P24714.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P251①依托中心城市②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③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④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⑤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15.生态环境规划的任务。
P270①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适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②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与重点③提出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④制定区域生态区划、资源利用规划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规划等⑤提出实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对策和措施16.生态环境预测的内容。
P271①社会经济发展预测②资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的规模、速度对环境影响分析③环境污染状况及环境容量的预测④区域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不同环境目标所需环保投资及其效益分析17.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的内容。
P274①工业污染防治规划②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③噪声污染控制规划④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⑤乡镇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18.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9.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20.我国区域规划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1.规划间冲突严重2.规划间层次不清晰3.规划理论滞后4.规划管理落后2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阶段上的差异。
22.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知识经济的资源基础主要是智力资源2.知识经济的资本基础主要是智慧资本3.知识经济劳动者的劳动以智力型劳动为主4.知识经济的分配以按知识分配为主5.知识经济的产品科技含量高23.区域应急设施规划的内容。
四、论述题1.区域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历程。
区域规划的方法论与区域规划本身的作业和性质关系密切,是与时代发展需求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
传统的早期的区域规划,区域的发展主要依赖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存条件的开发,形成相关的产业,一方面满足本区域的需要,另一方面参与社会大分工。
随着区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区域问题也不短暴露出来,区域规划逐渐演变为以协调区域发展的矛盾、解决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为规划的重点。
2.“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劣势。
优势:1、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两大城市圈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处于我国东西和南北的结合部和我国“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交汇中心,铁路、水运、公路、空运优势均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
2、显著的综合实力和较强的增长潜力。
3、密集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有科研院所59所,在校大学生92万人,在全国位居第二;拥有院士48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
长株潭城市群两院院士达45人,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4、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武钢、湘钢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企业。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地,并日渐成为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是我国重要农业基地“两湖熟,天下足”。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油料生产区域之一,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粮食、烟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中心。
雄厚的农业根基为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条件。
6、市场发达,具有推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基础武汉、长沙市均为我国的商务重镇,长株潭城市群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9家;武汉城市圈不仅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9家,还拥有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和综合商品交易市场。
2006年前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先后出台。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