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2016•南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被放逐的皇后金建云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
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
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
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
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
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
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
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
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
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
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
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
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
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
厨房里很安静,抽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
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
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3)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4)揣摩选文第⑮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5)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答案】(1)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下,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
(2)“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
(3)插叙。
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问下文“我”理解母亲的估计,母女和谐相处作铺垫。
(4)“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
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
(意近即可)(5)读了文章,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就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我的学习生活总是唠叨,现在我明白了那都是爱,我也要努力学习,回报她。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讲述了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下,变得不乐观,不振作,我由最初的不理解到最终理解了母亲,不再对母亲过多的要求,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理解和宽容才能使生活和谐幸福。
本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只有通读全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有的放矢。
这个题目是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了被放逐的皇后,体现了晚年的母亲的孤独和消极;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答题格式“XX词语的意思是XX,这里指XX,起到了XX的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记叙顺序,根据“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可知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插叙的作用主要有:补充了XX的主要事件或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XX作铺垫。
(4)本题考查的是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语句“我的理解”是说我不再要求妈妈做什么,“安放你的孤独”是说希望妈妈不再孤独,生活幸福。
据此结合文章主旨解答即可。
(5)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分析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中考题中常考的题型,回答此类题一般采取三步法:先说说盖茨与的意思,再结合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意思,最后说说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邓拓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答案】(1)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2)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②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4)赞同。
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解析】【分析】(1)读第三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
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2)读四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
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
(3)读第五段可知,列举了诸葛亮和徐庶等人读书的例子,并把他们的不同读书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此观点根据语段的第一句即可知道。
(4)这是开放性题目,赞成或不赞成取决于对词语的理解角度。
因此,要大胆拟答,不管赞同还是不赞同,都要有充足的理由,如赞同,可从读书应该前后贯通的角度回答。
如不赞同,可从不深入理解,便不能读懂读透的角度写理由。
故答案为:⑴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⑵①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②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⑶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
⑷赞同。
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
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
特别要指出此文的总分总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