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光的基本性质及宝石的光学性质
光的基本性质及宝石的光学性质
具体作法是:以晶体的中心为起点,测定晶体不 同振动方向的折射率值,按一定坐标空间和比例 作各振动方向折射率值的立体投影.各投影点的 轨迹构成该晶体的光率体。
第五章 宝石的光学性质
第一节 光的本质
1.光的电磁波理论 以麦克斯韦为代表的电磁波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 磁波,以波动的形式,将光源辐射能从近至远地 向前传播;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 方向相互垂直,为一种横波(如图所示)。
宝石学中常用波长单位为纳米,即10-9。有些情 况下用波数来表示波长范围,波数即单位长度内 波的数目,其单位为cm—l。波数值与波长成反比。
光的波动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光的干涉、衍射及宝 石中相应的一些光学现象。
光的量子理论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认为 各种频率的光只能不连续地被发射和吸收,即光具 有粒子性,能量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
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的辐射场也是量子化 的,光在空间传播也具有粒子性,即一束光是一束 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量子,或光 子,不同频率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
2.光的衍射
光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方向传播的现象 称为光的绕射,也称为光的衍射。
衍射的条件:只有当障碍物的大小与光波波长 十分相近,衍射才能发生。
单色光发生衍射时,衍射结果产生明暗相间的 条纹;当复色光发生衍射时,产生的将是五颜 六色的彩色条纹,衍射效应产生的是纯正的光 谱色。
当一束光线照到物体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光沿着 不同的方向发生反射,称为光的漫反射。
第四节 光的干涉与衍射
1. 光的干涉 波长相同、相差恒定、传播方向相近的两束或两
束以上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相遇时,在交叠区相互 作用产生相长增强或相消删除的现象称为光的干 涉作用。 并不是任意两束光相遇都可发生干涉作用。能发 生干涉的两束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即两束光的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位相相同或位相差恒 定。
2.偏振光
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某一固定平面内沿一固 定方向振动的光波称为平面偏振光,简称偏振光 或偏光。如图1—3—4所示,偏振光的振动方向 与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称振动面。
3.自然光和偏振光在宝石中的传播特点
第三节 光的折射与反射
光的全反射及全反射临界角
根据折射定律,当光波由光疏介质(介质1)射入光密介质(介质2) 时,折射光的光速变小,相对折射率>1,入射角大于折射角(i >γ), 折射光靠近法线方向传播;反之,当光波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 折射光的光速将变大,相对折射率小于l,入射角小于折射角(i <γ) ,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传播,随着入射角的不断加大,折射光偏离法线 的程度也将不断加大(如图 )
钻石、合成金红石的火彩特征
色散在宝石中的意义: 其一,可以作宝石肉眼鉴定的特征之一 其二,高色散值使刻面宝石更加美观。
白光照射宝石分解出的光谱色,俗称“火彩”。 影响宝石火彩的因素除色散值外,还有体色、 净度和刻面角等。
第六节 光率体与宝石的光性方位
光率体 :光率体是光在晶体中传播时,光波的振 动方向与折射率值关系的立体图形。
在瑞利散射中,散射强度与光的波长成反比。 所散射的高能光波为蓝紫色光,橙红色光大多不被 散射,因此所见侧光多呈浅蓝色。
若散射中心与光的波长相近或更大时(d≥λ)时, 所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散射作用与波长的 关系不大,散射光以白色为主。 d=λ~2λ时,有
可能显示出各种颜色,主要Hale Waihona Puke 红色和绿色。第五节 光的色散
光(复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波长而异 的现象称为色散。复色光通过具有棱镜性质的材 料时,棱镜将复色光分解成不同波长光谱的现象。
白光穿过棱镜和明亮琢型宝石时的色散
宝石的色散值是可以测定的,通常使用可见光谱 中两个最明显的波长,即分别测定宝石对红光 686.7nm及紫光430.8nm两束单色分光的 折射率值,这两束光的折射率值之差,便是该宝 石的色散值。这两种波长的光分别称为太阳光光
谱中的B线和G线。
根据色散值的大小,可将色散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极低(0.01以下) 萤石0.007 低(0.01~0.019) 水晶0.013
蓝宝石0.018 中高(0.02~0.029) 锰铝榴石0.027
人造钇铝榴石0.028 高(0.03~0.059) 锆石0.039
钻石0.044 人造钆镓榴石0.045 榍石0.051 翠榴石0.057 极高(0.06以上) 合成立方氧化锆0.060 合成碳硅石0.104 人造钛酸锶0.190 合成金红石0.330
光的衍射在宝石学中主要的应用
有两个方面:
其一,利用光的衍射原理而设计的衍射光栅,是 宝石用分光镜的主要构件之一。
其二,利用光的衍射原理,可解释宝石中的一些 特殊光学效应,如变彩效应。
3.光的散射 散射是指由传播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光线 向四面八方射去的现象。
若散射中心非常小,即引起散射的粒子小于光的波 长(d<λ)时,这种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光的粒子性很好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 折射和反射,能解释宝石的颜色成因,以及荧光、 磷光等现象。
现代科学证实,光具有波粒二像性,只有将 光的波动理论与光的量子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对 光的本质进行完整的解释。
第二节 自然光与偏振光
1.自然光 一切从光源直接发出的光波,统称为自然光,如 太阳光、灯光等。
由折射转变成全内反射
当光线的入射角加大到一定程度(如图中的 OD光线),相应的折射线DD′,已不再进入光疏 介质,而是沿DD‘方向在S分界面内传播。
如果光线的入射角继续增大(如图中的OE光 线),入射光不再发生折射,而是全部反射回入 射介质中,且遵循反射定律,反射角=入射角, 这一现象称为光的全反射,与γ=90°相应的入 射角称为全反射临界角。
在光的全反射过程中,相应的光疏介质的折 射率为n,光密介质的折射率为N,N> n,全反 射临界角为,它们之间可有如下关系。即
sin/ sin90°= n/ N
n=N·sin
光的漫反射
当一束平行光线照到理想抛光平面或镜面时,入 射光的绝大部分,依反射定律沿同一方向被反射, 且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