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卷说明:1.本卷共四个大题,22个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斑斓.(lán)屏障不省.人事(xǐng)春寒料峭B. 侍.弄(sì)诲暗前仆.后继(pū)血气方刚C. 抉.择(jué)簇新正襟.危坐(jǐng)纷至踏来D. 祈.祷(qǐ)摇曳拈.轻怕重(niān)雕梁画栋【答案】A【解析】【详解】B.“侍弄”的“侍”应读为“shì”,“诲暗”的“诲”应写作“晦”;C.“正襟危坐”的“襟”应为“jīn”,“纷至踏来”的“踏”应写作“沓”;D.“祈祷”的“祈”应为“qí”;故选A。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B. 江西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那天,数百位校友重回母校,追忆青春岁月,共享天伦之乐....。
C. 抗美援朝的英烈们为祖国的和平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D.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答案】B【解析】【详解】A.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天伦之乐:指家庭的乐趣、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
不能用于形容朋友、同学相聚,使用有误;C.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B。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杜鹃花作为井冈山市的市花,在井冈山分布广泛且品种众多。
B. 自信力的有无,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C. 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 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答案】A【解析】【详解】B.两面对一面,应把“自信力的有无”改为“失掉了自信力”;C.“快速”与“疾驰”语义重复,去掉任意一个即可;D.“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语义上有重合,去掉“以及外国名著”即可;故选A。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珊瑚树就是这样一种树木。
②这种常绿树具有叶厚、冠茂、水分含量极多、含树脂较少、不易燃烧等特点。
③因其对煤烟和有毒气体也有较强的抗性和吸收能力,珊瑚树常被用于城市或园景绿化中。
④在自然界里,的确有一些树木无愧于“防火树”的称号。
⑤当大火来袭时,即使全株被熏黑,叶片全部烧焦,珊瑚树也不会燃烧,从而使火势无法进一步蔓延,真可谓“防火树”中的佼佼者。
⑥珊瑚树,又叫法国冬青,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15米,防火功效十分显著。
A. ⑥②④①⑤③B. ④①⑥②⑤③C. ⑥③④①②⑤D. ④①⑤③⑥②【答案】B【解析】【详解】语段为说明性语段,说明对象是防火树——珊瑚树。
①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④句“防火”功能,而⑥句又是对①句说明对象特点的进一步说明,②句“这种常绿树”指代⑥句“珊瑚树”,⑤句进一步说明珊瑚树的防火功能,③句中的“也”为承接⑤句说明。
故顺序应为④①⑥②⑤③。
故选B。
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A. 原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改句:我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 原句:我这熊熊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能迸射出光明了。
改句:我这熊熊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C. 原句:对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
改句:对父亲来说,台阶要么是他的物质期侍,要么是他的精神追求。
D. 原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改句:她能够做成功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因此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
【答案】C【解析】【详解】C.原句是递进关系,改句变成了选择关系。
语义发生了明显变化。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①不过秦②。
萧条桑柘③外,烟火渐相亲。
【注释】①边烽:指边境的烽火。
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
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
②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⑦桑柘: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
6.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描写了诗人在一个黄昏路过一座山村时的所见所闻。
B. 首联用淡墨勾勒出了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图。
C. 颔联描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令孤单的行人感到振奋欣喜。
D. 尾联写诗人接近山村时的心理感受,内心不禁感到欣喜,无比的温暖与亲切。
7.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将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B. 颈联写“初月”、“边烽”等夜景,写声写色,衬托山村的寂静,安谧。
C. 诗歌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山区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
D. 诗歌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
【答案】6. C 7. 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
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感到振奋欣喜”表述有误。
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边烽,指边境的烽火。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
“写声写色,衬托山村的寂静,安谧”表述有误。
故选B。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杨收①,字藏之,自言隋越国公素之裔,世居冯翊②。
父遗直③,德宗时,以上书阙下④,仕为濠州录事参军,客死姑苏。
收七岁而孤,处丧若成人。
母长孙⑤亲授经,十三通大义。
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
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籓。
及壮,长六尺二寸,广颡深颐⑥,疏眉目,寡言笑,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
涔阳耕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姑洗角⑦也。
”既鹬⑧拭,有刻在两栾⑨,果然.。
贫甚,以母奉浮屠法⑩,自幼不食肉。
约曰:“尔得进士第,乃可食。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九》)【注释】①杨收(816~869年):唐懿宗朝宰相。
②冯翊:与下文“濠州”姑苏“涔阳”均为地名。
③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
④上书阙下:阅下,帝王所居之处,句意为向皇上上书。
⑤长孙:复姓,此处指杨收母亲的姓氏。
⑥广颡(sǎng)深顷:颡指额头,脑门子。
颐指脸颊。
⑦姑洗角:姑洗为古代十二律之一。
姑洗角为钟名,其声与此姑洗律相应,故以律命名,⑧鹬:刮。
⑨两栾:钟口的两角。
⑩浮屠法:佛教。
8.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言/隋越国公素之裔B. 仕为 / 濠州录事参军C. 至 / 它艺无不通解D. 有 / 刻在两栾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就() (2)造() (3)然()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收七岁而孤,处丧若成人。
(2)尔得进士第,乃可食。
11. 文章写了杨收的哪些突出特点?并简要分析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作的?【答案】8. D 9. (1). (1)完成(2). (2)去,到,往(3). (3)这样)10. (1)杨收七岁便成了孤儿,他像成人一样老练地处理父亲的丧事。
(2)你考中了进士,才可以吃肉。
11. 突出特点:擅长属文;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
表现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藩”是侧面烘托杨收的文学才华;杨收指出古钟是姑洗角,是从正面直接描写杨收的各项技艺精通。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D.钟口的两角有刻字。
断句应为:有刻/在两栾。
故选D。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一动笔就很快完成。
就,完成。
(2)句意为:里人多去上门看他写诗。
造,去、往、到。
(3)句意为:果然如此。
然,这样。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而,表示修饰,不译。
处,处理。
若,像。
(2)尔,你。
得,考中。
乃,才。
【11题详解】第一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
根据“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可得:擅长属文。
根据“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可得: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
第二问: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籓”意为里人多去上门看他写诗,以致把他家的篱笆挤坏了。
通过里人的表现从侧面表现杨收的文学才华。
“善属文,所赋辄就”“涔阳耕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姑洗角也。
’”是对杨收的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他的写作才华和各项技艺精通。
【点睛】译文:杨收,字藏之,自己说他是隋朝越国公杨素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冯翊。
他的父亲有古人遗风,唐德宗时,因为向皇上上书,做了濠州录事参军,后来客死姑苏。
杨收七岁便成了孤儿,他像成人一样老练地处理了父亲的丧事。
母亲长孙夫人亲自教授他经书,十三岁就通晓大义。
擅长写文章,一动笔就很快完成,吴人称他为神童。
里人多去上门看他写诗,以致把他家的篱笆挤坏了。
等到他长大了,身高六尺二寸,宽宽的额头,长长的面颊,眉目清秀,很少言笑,博学强记,至于其它技艺无不精通。
涔阳耕种发掘了一口古钟,大约一尺高,杨收敲击这口钟后说:“这是姑洗角的。
”立刻刮拭,钟口的两角有刻字,果然如此。
他家很穷,因为母亲奉佛教法,从小没肉吃,他们约定说:“你得中进士,才可以吃。
”(三)古诗文积累。
(8分)12.填补下列各句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家问死生。
(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6)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