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植物病原物:细菌

3植物病原物:细菌


成员:均为植物病原菌,如甘蓝黑腐病的野油菜黄 单胞菌(X.campestris pv. campestris)、水稻白叶枯病 的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 oryzae pv. oryzae)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X.oryzae pv. oryzicola)。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colony
11.植原体属(Phytoplasma)
即原来的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圆球形或椭圆形,但在韧皮部筛管中或 在穿过细胞壁上的胞间连丝时,可以成为变形体状,如丝状、 杆状或哑铃状等。 目前还不能人工培养。 早期的分类和鉴定主要依据生物学特征,如寄主、症状、 介体专化性等。 1993年,Kirkpatrick和Sears建议成立植原体属。 常见的植原体病害有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等。
5.欧文氏菌属(Erwinia)
菌体短杆状, G- 。鞭毛:多根周生(一个“种”无鞭毛)。 兼性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或发酵型,无芽孢, 营养琼脂上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氧化酶阴性,过氧化 氢酶阳性。 DNA G+C含量:50-58 mol% 重要植物病原菌: 解淀粉欧文氏菌(E. amylovora),引起梨火疫病,外检病害。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 carotovora),寄主范围广,侵害20多科 数百种果蔬和大田作物,引起肉汁或多汁组织的软腐,如十字 花科蔬菜软腐病(E.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Crown gall (冠瘿或根癌)of Mark apple rootstock caus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Bacterial attachment to plant cell
2.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菌体短杆状或略弯,单生,鞭毛1-4根或多根,极生。 G- , 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无芽孢。 菌落:圆形、隆起、灰白色,有荧光反应的为白色或褐色, 有些种产生褐色素扩散到培养基中。氧化酶多为阴性,少数为 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 DNA G+C含量:58-70mol%。 典型种:丁香假单胞菌(P. syringae),寄主范围很广,引起 叶斑或坏死症状以及茎秆溃疡,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培养基pH:中性偏碱;T:26—30℃,33~40℃停止生长, 50℃、lOmin时多数死亡。
2.维管束难养细菌(fastidious vascular bacteria): 寄生植物维管束,在人工培养基上难以培养(如木质菌属 Xylella)或不能培养(如韧皮杆菌属Liberobacter) 3.植原体:至今还不能人工培养 4.螺原体:需在含有甾醇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 基上形成煎蛋形菌落。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一) 形态和结构 :
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为杆状,因而称为杆菌 菌体大小:一般为0.5~0.8 µ × l~3 µ 。 m m
• 真菌菌丝(hypha):单根丝状体, 直径一般为2-30µ m,最大可达 100µ m。
Bacteria (Erwinia)multiply in sap at the margins of wounds
园艺植物病理学
时浩杰
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植物病原真核菌类; 植物病原细菌; 植物病毒; 植物病原线虫; 寄生性植物。
无细胞结构
有细胞结构
病毒界 无核膜
细菌界
有核膜
古菌界 无细胞壁 有细胞壁
胞壁主成分 为纤维素 含叶绿素a 和b 少数含叶 绿素c
3-细胞壁内结构:
1-细胞质膜 2-鞭毛(flagellum):细胞质膜下粒状鞭毛基体上产 生,穿过细胞壁和黏质层延伸到体外,鞭毛基部有鞭 毛鞘。 据着生位置分为: 极鞭: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 周鞭:着生在菌体四周的鞭毛 鞭毛数目和着生位置在属的分类上有重要意义。
3-核区:无固定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细胞质中央区域;
瓜类细菌性角斑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
烟草细菌性角斑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angulata)
3. 劳尔氏菌属(Ralstonia)
与假单胞相似,单鞭毛或无鞭毛。 典型种:青枯菌(R. solanacearum),寄主范围很广,最感病 的是茄科作物。
• 问题-青枯病该如何诊断?
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white milky streaming of bacterial cells from cut tomato stem
4.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菌体短杆状,多单生,少双生,鞭毛单根极生。 G。严格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 菌落:圆形、隆起、蜜黄色,产生非水溶性黄色素。 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 DNA中G+C含量:63-70 mol%。
病菌菌体有多种形态,多数圆形、椭圆形或香肠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无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限于韧皮部寄生,至今还未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故 也称为韧皮部难培养菌。
病菌的寄主: 主要是柑橘属、金柑属和枳属。另外,草地菟丝子可从 柑橘上将病菌传到夹竹桃科草本植物长春花植株上,引 起典型的黄龙病症状。
柑橘黄龙病症状
7.木质部小菌属(Xylella)
菌体短杆状,单生,细胞壁波纹状,无鞭毛, G-,好气性, 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 对营养要求十分苛刻,要求有生长因子。菌落有两种类型: 一是枕状凸起,半透明,边缘整齐;另一是脐状,表面粗糙, 边缘波纹状。 DNA中G+C含量:49.5-53.1mol%。
真菌和细菌培养性状的比较
• 二、原核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
1.繁殖:
裂殖:菌体稍伸长 →细胞质膜自菌体中部内伸 →形成新细 胞壁 →母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个细胞 速度快,适宜条件下,每20min分裂一次。 植原体:芽殖——菌体芽生长出分枝,断裂而成子细胞。
2.遗传:
遗传物质(基因组):核质(核区内DNA) + 核区外的质粒。
•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1.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农杆菌
菌体短杆状,鞭毛1-6根,周生或侧生。好气性,代谢为呼吸 型。 G- ,无芽孢。 营养琼脂上菌落为圆形、隆起、光滑,灰白色至白色,质地 粘稠,不产生色素。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DNA G+C含量:57-63 mol%。 土壤习居菌 均含大分子质粒,控制细菌致病性和抗药性等,如 “致瘤质粒” (Ti质粒), “致发根质粒”(即Ri质粒)。 代表病原菌: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寄主范围极广,可 侵害90多科300多种双子叶植物,尤以蔷薇科植物为主,引起桃、 苹果、葡萄、月季等根癌病。
四、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4-质粒(plasmid):独立于核质之外的环状遗传因 子编码细菌的抗药性、育性或致病性等性状; ;
5-细胞质内含物:核糖体、异粒体、中心体、气泡和液泡; 6-芽孢:芽孢杆菌体内形成的内生孢子,具强抗逆能力 植物病原细菌通常无芽孢。
• 问题-你觉得芽孢有什么意义?
(三)革兰氏染色反应:
丹麦医生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最早应用, 以其名字命名此方法. 步骤: 结晶紫染色→碘液处理→用酒精或丙酮洗涤→不褪色的为 阳性反应(G+),褪色的为阴性反应(G-)。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G-,少数是G+
已确认病原种:难养木质菌(X.fastidiosa),引起葡萄皮 尔氏病、苜蓿矮化病、桃伪果病等。该菌由叶蝉类昆虫传播, 使病株表现叶缘焦枯、叶灼、早落、枯死,生长缓慢、生长 势弱、结果减少和变小、植株萎蔫等症状,最终导致全株死 亡。
• 本属书上没有
葡萄皮尔氏病症状 (Xylella fastidiosa)
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组同步分裂,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中,从而保证了亲代的各种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3.变异:形态变异、生理变异和致病性变异等。 A-突变: 自然突变率很低,通常为十万分之一。但是细菌繁殖 快,繁殖量也大,增加了发生变异的可能性。
B-遗传物质的交换: 通过结合、转化和转导方式,一个细菌的遗传物质进 入另一个细菌体内,使DNA发生部分改变,而形成性状 不同的后代。
革兰氏染色反应原理:细胞壁结构
periplasmic space =LPS layers
G+ 细菌: 厚肽聚糖层使结晶紫和碘复合物不易被酒精洗掉 G- 细菌: LPS(脂多糖)层和薄肽聚糖层使结晶紫和碘复合物易 被酒精洗掉
(四)培养性状
1.植物病原细菌:
多数为死体营养生物,可人工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 色、灰白色或黄色菌落;好氧;
Coryneform (club-shaped棒型) cells of Clavibacter
马铃薯环腐病症状
9.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菌落圆形、紧密,多灰白色
菌体丝状、纤细、无隔膜,辐射状向外扩散,可形成基质内 菌丝和气生菌丝。在气生菌丝即产孢丝顶端产生链球状或螺旋 状的孢子。孢子的形态色泽因种而异,是分类依据之一。 多为土壤习居性微生物,少数侵害植物,如引起马铃薯疮痂
解淀粉欧文氏菌(E. amylovora)
Pear fire blight caused by Erwinia amylovora
Collapsed and decaying Chinese cabbage caused by E. carotovora
6、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asianticu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