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一含解析-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一含解析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李春青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B.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正式场合的言说方面.C.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1.B(A.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趣味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趣味的确证.故“意识形态决定趣味”这一说法错误.C.在西周时期贵族阶层,没有“道”的位置,而非“地位较低”.D.文人趣味在士大夫趣味中衍生,但主要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雅化追求,文中没有谈及对于“道”的继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B.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C.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D.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2.C(文章论述了士大夫阶层及其文化系统的产生过程,但并没有对比哪个趣味系统更加高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以载道”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B.“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C.文人一旦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不再追求政治理想.D.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3.C(文人是士人阶层的衍生,当士人阶层注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会将文化趣味投放到文艺创作中,但投入文艺创作不代表一定放弃政治理想,两者条件充分但不必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北京,南京侯发山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4.B(A.“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不对.C.文中写儿女有寄钱寄东西,打来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对.D.补叙不对,应是插叙.)5.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5.①一个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②一个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一个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每点2分)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6.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xx年7月24日)材料二图1 20xx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图2 20xx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xx年1月8日)材料四“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xx年7月22日)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C.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D.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7.D(“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错,该情况说明学生希望在短期内强化自己的应试能力.)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8.B(A.“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说法过于绝对.C.“降低课程难度”错.D.“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无中生有.) 9.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9.负面影响:①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②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③监管不力,导致教育秩序被破坏,集体受损.(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依赖他.改任连山知县,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百姓都逃窜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他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开.百姓于是渐渐了解亲近孔镛,相继而回.孔镛慰问赈济百姓,使他们恢复原来的生产,道路也渐渐地修通了,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对于胡乱杀戮的各位将领,孔镛总是极力劝阻,所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成化元年,被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瑶人的警情,关闭城门自保,对躲避瑶人袭击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返回后都被瑶人杀害.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的百姓逐渐回来.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遂焚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一天,孔镛骑着马只带两个随从来到茅峒.茅峒距离县城十里左右,他们在路上遇到了贼人,孔镛让他们回去禀告:“我就是新来的太守.”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其党羽穿上铠甲迎接.等到看见孔镛坦率平易,也没有带骑马的侍从,暗中就有点泄气.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他们说:“你们本是善良百姓,做盗贼也是逼迫于挨冻受饿而已.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做你们的父母官.你们,就是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送我回去,我会赠送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就杀了我,大军很快就会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人了.”邓公长犹豫,其党羽都为之感悟而流泪.孔镛说:“我饿了,该给我饭吃.”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孔镛说:“天要黑了,我要休息睡觉.”晚上脱衣酣睡.贼人相视惊服.(孔镛)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派几十个骑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那些跟来的人停在城外,只让几个老弱的士兵跟着他进城,取来了粮食和衣服,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就焚烧了他的贼巢,率同伙数千人来归降.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降.治绩闻,赐诰命旌异.遭丧,服除,改广西.瑶僮闻镛至,悉远循.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清平部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邓公长已投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降服.孔镛挑选二百壮士,乘夜抵达化州.冯晓仓皇逃跑藏匿,孔镛俘获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丰厚,冯晓也投降了.(孔镛)治理的政绩闻名于朝廷,皇上赐诰命褒奖.家有丧事,服丧完毕后,改到广西任职.瑶人听说孔镛来了,都远远地躲避.不久(孔镛)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视贵州.清平部酋人阿溪性情倔强不驯顺,而且很狡猾,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贿赂,阿溪更加骄横不可制服.孔镛到任,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人.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以磔刑.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余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没有应准.弘治二年被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赴任的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节选自《明史·孔镛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B.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C.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