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康生活新理念
作者:高淑林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
摘要: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可使机体受损、病症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是以养生预防为本。
保健教育成为人类终身一个重大的社会任务。
改变自身有害的生活方式,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保证健康的生活。
关键词:健康;自我保健;健康生活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7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患病的趋向和原因也有了新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肝病、意外事故伤亡等,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综合形式已成为医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何使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已成为医学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和内容。
目前,医院护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与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健康理念,转变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
而人是以健康为本的,因为健康是人生的最根本之所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把健康比做是“1”,那其他都是健康后面的“0”,没有健康的“1”,即使有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
有了健康,就有未来,就有希望。
近年来,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及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使社会健康成本增高,居民健康风险增大。
卫生部最新公布数据:城市居民平均每次住院费用为7700元,而每年生活费为6500元;农村居民平均每次住院费为2400元,与每年生活费2400元相当。
由于我国卫生资源不足,一些地方存在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所以,人们要想保障健康、去病长寿,提高生活质量,就应提高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知识。
二、自我保健,养生防病
据同济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研究室在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华北、东北等19个城乡点的调查表明,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死亡的,在心脏病中占45.70%,在脑血管病中占
43.26%,在恶性肿瘤中占43.64%。
而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过量吸烟、饮酒、偏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生活起居无规律、心理压力过大等等。
这些都可使机体受损,病症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健康不是以治病为本,健康是以养生预防为本。
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复杂的医疗技术都重要,人类终身保健教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任务。
三、健康生活是医疗发展的新趋势
据资料统计,我国卫生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及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
研究表明,高超的医疗技术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健康生活方式不用花多少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改变自身有害的生活方式,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自我保健活动是全球卫生保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开展自我健康保健的教育意义
有病找医生,对我们来说是无容置疑的事。
但最近有关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
开展广泛的自我保健的群众活动,首先要让人们掌握科学的保健知识。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和是健康保健的四大法宝。
研究表明:遵循健康保健的这四个原则,能极大地改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能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脑中风、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五、如何保证健康的生活
1、给健康以时间。
工作过重,时间过长,好比汽车超载;生活压力大,心急气燥,好比汽车超速;长期睡眠缺乏,疲惫不堪就如疲劳驾驶,使健康不断支出,患病率升高。
应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30-40分钟左右的适量运动,2小时的休闲生活,2小时的其他活动。
2、给健康以空间。
人生的事业、家庭、健康,犹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关键掌握好尺度,把握好平衡,这是生活的真谛。
如果不能兼得,应学会正确的选择与舍弃,有舍才能有得。
而健康最重要,健康一去不回来。
所以在空间上,每日应有适量运动,节假日应多户外活动,回归自然,从大自然母亲身上吸取心灵滋润,调节身心。
投资健康,储蓄健康,健康才能保值或增值。
3、学会慢生活。
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中,要避免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就要学会“慢生活”,使自己心理、生理阴阳平衡。
心理学家表示,都市人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中,感到疲惫没有满足感,主要是没有拿出时间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
其实,经常性的有计划的适量运动,给自己慢慢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看的书,给花浇水,甚至只是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细小的平凡的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