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 营救协定

文献综述 营救协定

营救协定一、营救制度的渊源二、宇航员的法律地位三、空间物体四、发射当局五、外空游客一、营救制度的渊源:国际社会一直非常注重在危急时刻对于宇航员的救助问题, 以及对于航天器的救助和返还等问题。

在载人航天还未成为现实之前,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特设委员会在1959年7月递交给联合国大会的报告中, 曾建议就宇航员问题缔结一个专门的协定。

在1962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法律小组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上, 前苏联提出了一份关于营救宇航员和紧急着陆的宇宙飞船的国际协定的草案。

美国同时提出了一份题为关于援助和归还航天器和宇航员的原则草案。

上述两份文件的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 但在关于返还航天器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美国主张无条件归还, 而前苏联则主张有条件的归还, 即只归还正式宣布发射的, 具有国际标志的未装臵收集情报装臵的航天器。

联合国外层空间委员会决定先行讨论制定关于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般规则。

在1962年12月13日通过的《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宣言》中规定:各国应把宇航员视为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

在他们如因意外事故、遇难、于外国领土或公海紧急降落时, 各国应向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援救措施。

紧急降落的宇宙航行员, 应安全迅速地交还登记国。

1966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的原则条约》第五条: 各缔约国应把宇宙航行员视为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

在宇宙航行员发生意外、遇难、或在另一缔约国境内、公海紧急降落等情况下, 各缔约国应向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宇宙航行员紧急降落后, 应迅速、安全地交还他们宇宙飞行器的登记国家。

在外层空间和天体进行活动时, 任一缔约国的宇宙航行员应向其他缔约国的宇宙航行员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各缔约国应把其在外层空间, 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 所发现的能对宇航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危险的任何现象, 立即通知给其他缔约国或联合国秘书长。

第8条:凡登记把物体射入外层空间的缔约国对留臵于外层空间或天体的该物体及所载人员, 应仍保持管辖及控制权。

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 包括降落于或建造于天体的物体, 及其组成部分的所有权, 不因其出现于外层空间或天体,或返回地球, 而受影响。

该物体或其组成部分, 若在其所登记的缔约国境外寻获, 应送还该缔约国; 如经请求, 在送还物体前, 该缔约国应先提出证明材料。

在1967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上, 通过了《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协定, 并于1968年4月24日向所有国家开放签字,1968年12月3日正式生效。

《营救协定》由序文和10条组成,序文部分强调了1967年《外空条约》在本协定制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其中第五条和第八条中关于宇航员救助的原则的规定。

该协定从人道主义出发,专门制定了有关援救宇航员及送还宇航员和空间物体的问题。

该协定的制定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针对载人航天飞船上的宇宙飞船人员。

宇宙飞船人员如遇到意外事故、遇难和紧急的或非预定的降落而出现在其他国家管辖的区域内,需要该有关国家的帮助。

其二,针对航天飞船及其组成部分,而不论其是否载人。

此类空间物体返回地球,并落在其所属国管辖区域之外的时候,可能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

该协定关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规定体现了外空条约中有关和平利用外空中国际合作的精神。

这些内容在《营救协定》前面五个条款中就已经做出明确规定。

在第六条中专门针对“发射当局”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

协定的另外四条仅仅是就包括签字、批准、生效、存档、修正以及退出等问题做出惯常的规定。

二、宇航员的法律地位在联合国外空委法律委员会中试图明确“宇航员”概念的努力,至今仍没有取得成功。

现在来看宇航员作为一个名词,被广泛的应用于国际条约以及各种语言的科学文献中。

所谓宇航员就是经过特殊严格的医学生物学训练以及特殊的技术准备以后,被吸收作为指令长或者乘组成员参与空间飞行的个人。

关于宇航员的法律地位的界定,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应该从宇航员的概念、国家对宇航员的管辖权、宇航员的营救和宇航员的归还这几个部分入手。

目前, 学界关于宇航员的法律地位, 普遍采取的观点是, “宇航员是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

这种观点来源于《外空宣言》和《外空条约》。

把宇航员定位为“人类派往外层空间的使节”,这和外层空间法的“为全人类谋利益”基本原则是紧密相连的。

早在《外空宣言》中, 就提出了九条原则, 其中第一条就是,“对外层空间的利用应为全人类谋利益”, 而在《外空条约》的第一条更是把这一原则作了详细的规定。

“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 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和利益, 而不论其经济或科学发展程度如何, 应为全人类的开发范围”。

这就是著名的“共同利益”条款。

“人类的使节”指代表人类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而不仅仅指为了某一个国家从事外空活动的人。

这一点与共同利益原则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宇航员的使命和其所承担的巨大风险, 使他们被赋予特殊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护是有道理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超越于法律之上, 并因此可以对自己在其他国家的上空领域或领土上着陆以后所可能会干的不法行为的后果豁免承担责任。

随着空间技术和空间事业的发展, 参与空间飞行的人会越来越多, 而空间站的建立和航天飞机的飞行将会使宇航员的范围扩大, 包括执行不同任务的人员, 如专门的司乘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 将来还会有乘客和居民等。

所以, 将来对于“宇航员”这一概念也是需要重新界定的。

究竟宇航员应该包括哪些人, 这些人员是否都应被视为是“人类派往外空的使节”,如果人类的外层空间飞行和探索给外层空间带来了污染或灾难, 或者随着各国空间技术的发展, 如果限制军事化原则不能被很好地执行, 则宇航员在科学探索和民用的范围之外也被派以军事的目的, 则宇航员的法律地位会成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空间物体关于空间物体的法律概念,首先就是1962年的“关于建立欧洲运载火箭研究组织的公约”,在该公约第19条中将空间物体定义为“用于运载进入轨道作为地球或其他天体卫星,或者用于其他外层空间轨道飞行的装臵”。

南非《空间事务法》规定,“空间物体是指为了放臵或操作的目的而发射到外层空间的任何物体”。

《赔偿责任公约》只是明确了空间物体的范围,“空间物体”包括“空间物体的组成部分、物体的运载工具和运载工具的附件”。

《登记公约》也有类似描述,“外空物体一词包括一个外空物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外空物体的发射载器及其零件”。

各国在航天立法中也基本沿用了《赔偿责任公约》中的表述。

如我国颁布的《空间物体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空间物体是指进入外层空间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空问站、运载工具及其部件、以及其他人造物体”。

英国《外层空间法》规定,“空间物体包括空间物体及其部件,空间物体的运载器及其部件”。

西班牙《关于外层空研究的第278/1995号皇家法令》中规定:“空间物体一词包括一个空间物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发射工具及其构成部件”。

上述规定,包括《赔偿责任公约》中所做的表述,仅是对空间物体类型的列举,而非对其定义。

事实上,这样一个关于空间活动规则和原则的决定性因素,外层空间法中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迄今没有准确的定义。

对于法学家来说,空间物体的概念问题主要是两种态度:有效载荷和无效载荷。

在谈及空间物体时,一般会涉及到有关空间物体的概念、空间物体的登记、空间物体的营救与归还以及空间物体的发射等方面。

在有关空间物体定义的讨论过程中,目前存在一些争论。

空间物体的范围是否应局限在《赔偿责任公约》所定范围?空间碎片是否属于空间物体?空间物体是否必须来源于地球轨道?探空火箭未进入轨道,它是不是空间物体?固定地依靠在月球或其他天体表面上的航天器是否属于空间物体?四、发射当局根据营救协定的规定,发射当局不仅是宇宙飞船人员和空间物体归还的对象,也是有关信息的通报对象。

《营救协定》第六条专门针对“发射当局”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就本公约的宗旨而言,"发射当局"是指对发射负责的国家,或是指对发射负责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但要以该组织声明承担本公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其大多数成员系本公约和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 的活动原则条约的缔约国”。

这条规定出现在《营救协定》有关缔约国义务的五条实质性规定之后,对这一重要术语“发射当局”做出解释的。

发射当局不仅仅指国家还包括对发射负责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当然对于发射当局的完善理解,还必须结合有关“发射国”定义的讨论。

在制定该协定时,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建议将协定的适用延伸到一些积极参与外空活动的国际组织。

对此,前苏联做出退让,接受建议。

必须注意的是,非政府间组织还不能成为该协定的成员,此类国际政府间组织必须是明确宣布接受该协定,而且该组织大多数成员是协定和外空条约的缔约国。

根据协定的规定,宇宙飞行人员和空间物体或其组成部分应交还发射当局。

而发射当局的概念没有明确出现在外空条约中,根据《外空条约》,有关人员和物体应该送还空间物体或航空器的登记国。

这里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发射当局概念的界定遭遇《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有关“发射国”概念的出现。

因此在理解发射当局具体含义时,必须依据《外空条约》和《营救协定》的立法意图,努力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

可以肯定的是,发射当局不同于发射国。

除了有关政府间组织,在谈及国家时,空间物体的登记国肯定是对发射负责的国家,也就必然属于发射当局。

但是在谈及《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中有关发射国的概念,其他类型的发射国是否应该属于发射当局?《营救协定》本身没有给予明确答案。

五、外空旅游对太空旅游的定义,应该结合空间论和功能论来确定。

太空旅游,是一种以航天器为主要运输工具、以外层空间为目的地、以向游客收取费用来获取经济收益的旅游方式。

这个定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太空旅游的运输工具是航天器或主要是航天器,例如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太空船等;第二,太空旅游的目的地是太空,即外层空间;第三,太空旅游组织者通过向游客收取费用来取得经济收益。

关于太空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太空游客的法律地位问题,太空旅游的国家责任问题,太空导致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问题以及太空旅游的组织者与旅游者之间的权利义务问题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太空游客的法律地位问题。

从《营救协定》的立法意图来看,“宇宙飞船人员”肯定包括宇航员,但是是否包括除宇航员外的其他人员,从条约中无法考证。

随着空间技术和空间活动的发展,外空游客、空间任务专家是否可以界定为“宇宙飞船人员”而成为营救的对象,现行的营救制度亟待进一步发展。

对于外空游客,一些学者认为外空游客既不是宇航员,也不是宇宙飞船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