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特点发布: 2010-9-02 08:32 | 编辑: cici2010 | 查看: 472次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
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
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
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
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
以这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即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
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
商人虽局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靠捐官制度侧身士林。
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也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
他们的身份与财富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
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
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
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
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是政治中心,这两个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
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建成,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
在这些众多的地方风格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成熟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上,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这三地风格鼎峙的百花争艳的局面。
这三大地方风格集中反映了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之诸多方面的条件。
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
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
植物花卉品种多。
另外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出湖石,湖石采自江湖水涯,经过长年流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表面纹理纵横,形态多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
也宜罗列庭前成为可欣赏之景观。
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
经济发达为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
,,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
另外,江南自古文风盛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造园盛极一时。
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
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偷安一方。
这批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把文化与意境融合在了其中,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以中国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境,而且还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去表现一种思想、一种情感。
这就是无形的意境。
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他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
他们在追求这一点时运用了象征与比拟、建筑形式与布局、引用各地名胜古迹、应用诗情画意等多方面的手段。
从中国古代早期的神话、宗教中可以发现人们很早就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愿望。
孔子就以山水比拟人格,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喜好自然山水,乃至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且还带有仁智者的神圣色彩。
南方园林中常常运用荷花或岁寒三友等植物来比拟一种人的品格情操,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象征内容去陶冶人们的精神。
例如拙政园十八曼佗罗花馆,清光绪年间,旧园主张履谦在此种山茶十八株,名东方亮、洋白、渥丹、西施舌等,并建馆,以山茶名之。
山茶花朵硕大,有粉红、大红、紫红、白里透红等色,花美叶茂,枝软形奇,英姿神韵,色香俱绝。
人称山茶“常共松杉守岁寒”,像松柏一样经冬历霜,它冒着料峭春寒怒放,“独能深月占春风”,别具风采。
清初诗人吴伟业有《拙政园山茶花》诗:“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
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
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
……”在这些山茶花中蕴涵了许多园主等文人的思想与情感,他们或浪漫,或励志,或寄幽情,或挥洒谈笑,尽情挥洒着他们的才情和遗志。
馆中一幅对联写到:“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
”全联描写的正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享乐图,他们陶醉在风花雪月的美景中,逍遥欢笑,称心惬意。
拙政园小飞虹是另一处运用比拟的景致。
它以天空的彩虹来喻凌跨碧水的桥梁,是象形比喻式题咏。
取南朝宋鲍照《白云诗》句意,云“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
彩虹色彩绚丽,廊桥桥栏为卍字形,朱红色油漆,色彩十分鲜艳。
桥身中段较高,两端斜搁池岸,其形若虹。
倒映水中恰如一条彩虹,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桥影若隐若现,宛如飞虹。
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曾这样歌咏:“雌蜺鲢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
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
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
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
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
”简直有羽化登仙的感觉了。
这一处建筑仿效天上的彩虹而建,沟通两岸,即做了建筑上的连接,又给人一个形象的比拟景观。
可以说是匠心独俱。
在小飞虹景观的斜面还有一处“听松风处”。
周遍多植苍劲的长松,是赏景听松风的佳处。
这里借用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风、松、水声引到游览者的面前,领悟到山林野趣。
此处意境取自晋代嵇康所做古琴曲《风入松》,是取意于大自然。
听松风处一幅行草匾额写到:“一亭秋月啸松风”。
描写了秋天冷月洒满庭院,风入古松,景色清幽,充满天籁之音。
突出了这里多松的自然景色。
松的高洁之姿和傲霜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斜倚听松风处听松观小飞虹,真是一志趣颇佳的境地。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与布局也是特别追求意境美的。
白居易曾经这样描绘他的宅园:“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红深欲去难,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
”造园时他们考虑到怎么样在自家的小园池中,卧房阶下就能营造出如沧浪峡水子陵滩的环境气氛。
在这些文人的住宅和园林里,住房要隐蔽,读书处求宁静,待客厅堂需方便,而游乐区域又讲求自然山水之趣。
怎样在几十亩乃至几亩之地的不大范围里去安置这些建筑而能使他们各得其所呢,从苏州的一些著名私家园林实例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一些经验。
一是在布局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
首先表现在建筑布局不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
其次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相联,道路有露天的石径、小道,也有避雨遮日的廊子。
廊子形式多样,有的沿墙而建,有的呈折线形,有的随山势地形之高低而成爬山廊或跌落廊,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
沿着这些曲折弯曲的道路或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他们或者是一栋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使人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可观赏的不同景致在有限的范围里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与内容。
留园是一座较大的私家园林,建于清代,它的主要入口正处于两旁其他建筑的夹缝之中,仅宽8米,而从大门至园区长达40米。
造园者在这狭长的地段里安排了由曲廊相连而组成的三个空间。
进门一个小天井,经过曲廊进入有花木布置的第二个空间,再经过小廊到达第三个空间,这里有一株古木,枝叶苍劲。
连接小廊的是一座小厅屋,厅墙上开空格窗,窗外才是留园的主体。
在这里,应用厅、廊、墙组成不同的空间,以这些空间的转合、明暗与大小的变化,再加上古木景点的布置,使这一夹缝中的狭长入口变得妙趣横生。
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
自然山水自有它们本身的生态形象,要把它们再现于私家园林的环境中,不能按比例缩小尺寸而是采取经过概括、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创造。
这就是要求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总结,提炼出它们在造型上的规律,按园林的需要将它们典型地再现,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得自然之神韵。
从堆山的手法上来看,无论用土用石,切忌二峰并列或列如笔架的呆板形式,应该像天然山脉一样,有主有从,有高有低。
如果以土为主的堆山,则可以在山上广植花木,使山体郁郁葱葱,并可在山的上下散置少量石块,如同石自土中露出。
如以堆山石为主,则在石间培以积土,种植少量花木,使其具有自然生气。
若用石太多,虽属乖巧灵石,也会失去自然之意。
例如耦园黄石假山,东侧为主山,较大,上建石室;西侧小山作为陪衬,上筑平台;主次两山间有谷道。
山间散植各种花木,两山有主有次又联系紧密。
山体既苍翠富有生机还显露着黄石的刚硬苍健。
气势雄伟,峥嵘峭拔,集绝壁、蹬道、悬崖、谷道、石室于一体,有“湖石精品在环秀,黄石精品在耦园”之称。
可谓私家园林中假山的经典之做。
在私家园林中往往喜欢在堂前屋后,廊下墙角立置单一或成组的石头而成一景,这种石头犹如独立之雕刻,十分注意本身的造型,或挺拔峭立,或浑厚滋润,或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石旁、石下配置花草,组成形色俱佳的观赏景物。
留园的冠云峰就是这样的石头景观中的经典之做。
冠云峰在苏州各园湖石峰中尺度最高,旁立瑞云、岫云两峰石作陪衬,相传这是明代徐氏东园旧物。
“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句意名之。
其峰形态奇伟,嵌空瘦挺,孤高磊落,独立无倚。
“瘦、皱、漏、透、清、丑、顽、拙”八字占全,真是太湖石观赏之最佳作品。
也是园中寄情吟叹的上等景观。
再如造水之法,私家园林当然不可能有北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那样宽大的水面,在这些小园中只能靠人工挖地造池。
这类水池形状切忌正方,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
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以免单调。
为了使死水变活,往往将池中一角变为细弯水流,折入山石间或亭榭等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池水从这里流出,水有源而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