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整理

抗菌整理


8.抗菌织物的生产方法


将抗菌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 抗菌纤维; 采用抗菌后整理的方法;
抗菌纤维的抗菌效果持久,但仅 适合于特定的纤维,加工工艺较 复杂,成本较高,而后整理抗菌 整理方法更适应面料个性化发展 的要求,能拓宽其应用范围
8.1制备抗菌纤维常用的抗菌剂: (1)无机抗菌剂,如银沸石抗菌纤维(美国纤维 及非织造布生产商Foss公司),将含银无机沸 石(AglON)嵌入聚酯,形成Fossfiber双组 分纤维,使AgION仅分布在纤维表皮层,对 有害细菌接触面最优化⋯; (2)有机抗菌剂,如Amicor抗菌纤维(英国 Acordis公司),是具有许多孔状结构的腈纶 纤维,在纺丝液中添加三氯生(Triclosan,2, 4,4 一三氯一2 一羟基联苯醚)抗菌剂,能有 效抑制许多细菌的繁殖,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肺炎菌 等121;
4.应用领域




内衣、睡衣、运动衣、袜子、鞋衬布、婴儿尿 布等; 医院、宾馆、家庭的床单、被套、毛毯、餐巾、 毛巾、沙发巾、地毯; 医药、食品、服务行业的工作服; 部队的服装以及绷带、纱布等; 装饰用布。
5.抗菌机理
抗菌剂的种类不同,其抗菌机理也不同; 主要抗菌机理: 1)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如高浓度的酚类和金属盐、 醛等; 2)抑制或影响细胞的代谢,如氧化剂的氧化作用、低 浓度的金属盐与蛋白质中的-SH结合破坏菌体的代谢; 3)破坏菌体细胞膜,如阳离子型的抗菌剂,吸附细菌 表面,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膜的内容物漏出 起到杀菌作用。
尘螨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2.微生物的影响
影响人体卫生健康; 对织物的损坏; 微生物代谢物质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会使织物产生污点和褪色(如窗帘和帐篷上的 霉斑); 产业用及服装用的纺织品都必须能够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

3.抗菌整理目的


获得抗菌、防霉、防臭功能,保持纺织品清洁 卫生; 不仅防止织物被微生物沾污而损伤,更重要的 是为了防止传染疾病,保证人体的安全健康和 穿着舒适,降低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
9、抗菌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在抗菌织物抗菌性能的评价中,菌种的选择必须具有 科学性和代表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无芽抱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致病菌, 可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 大肠杆菌分布相当广泛,已作为通常的革兰氏阴性菌 的代表性菌种用于各种试验。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皮肤粘膜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对药 物具有敏感性。因其菌落酷似细菌而又不同于霉菌, 易于计数观察,常作为实验用真菌的代表。 因此,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 分别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留在抑菌数据 上,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的安全性的威胁,尤 其是长期潜在的危害。


在美国的抗菌整理剂的生产控制很严,需经美 国环境保护局、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消费者安 全委员会的认可; 一只抗菌整理剂的毒性实验有18项之多,费时 3-4年之久,并且耗巨资,因此,以商品供应 的抗菌卫生整理剂种类较少,并且价格较贵;
铜离子与羧甲基淀粉及三 羟甲基三聚氰胺形成络合物, 棉织物再用这种络合物整理, 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
羊毛纤维用丹宁酸或乙二胺四 乙酸酐处理后可吸附铜和银离 子,具有优异的抗菌作用;
银抗菌剂对细菌最为有效,但对 真菌和霉菌等效果不是很好
无机纳米抗菌剂

纳米氧化锌和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是当前研 究应用较为活跃的绿色抗菌剂。当氧化锌的 尺寸达到纳米数量级时。与普通氧化锌相比。 展现出许多优异的、特殊的性质,如无毒和 非迁移性等。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 的比表面积.在抗菌整理时,具有用量少、 高效等优点,这对于开发、生产绿色环保织 物具有积极的意义。

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是银离子和纳米级无机 化合物载体的复合体,它是利用纳米载体微 粒表面含有许多纳米级微孔的特殊结构特征, 采用离子换的方法,将银离子固定在诸如沸 石、硅胶、膨润土等疏松多孔的纳米载体材 料的微孔中而获得的。
(2)阳离子试剂


通常铵盐类的阳离子化合物具有杀菌力; 尤其是含12~18个碳原了的季铵盐,常用作纤维的消 毒剂和杀菌剂; 许多破坏作用包括使蛋白质变性,干预糖降解,破坏 细胞膜等;
抗菌卫生整理
张晓莉
1.微生物

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乳酸链球菌) 真菌(霉菌、酵母菌) 病毒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营养 水分 氧气 合适的温度
纺织品是微生物生长的极好媒介物 (表面积大)

天然纤维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作用 蛋白质纤维可作为蠕虫的营养来源; 纤维素纤维本身虽不能作为直接的营养来源, 但在合适的条件下,真菌分泌出的酶液将纤维 素转变为葡萄糖
(4)双胍衍生物
聚环己双胍氢氯化物



PHMB是低聚物,每个双胍单元有2个阳离子 基团,其中部分阳离子基团与织物表面结合, 而游离的阳离子基团仍可起到抗菌作用. PHMB是一种应用于棉织物上的有效抗菌剂, 经水洗25~50次后对细菌、酵母菌仍有广谱 抗菌性. 它通过缓释作用得到的双胍功能基,能吸附细 菌,使其分裂致死.
历史


古埃及人用药用植物处理包布保护木乃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穿着经过杀菌剂处 理的军服以防止战伤的二次感染; 抗菌整理的大规模开发是在上世界6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
6.2抗菌整理剂的抗菌方式


溶出型:与织物非化学结合,主要用于用过 弃类纺织品; 溶出型抗菌剂在培养基上向周围扩散并形成 抑菌环,在抑菌环内的细菌均会被杀灭并不 再生长,达到抗菌效果。


非溶出型:与织物化学键结合,耐久,通过 接枝或聚合抗菌剂或在纺丝液中混入抗菌剂; 非溶出型抗菌剂在其周围不会形成抑菌环, 它主要靠抗菌剂直接与细菌接触,凡是能与 抗菌剂接触到的细菌都会被吸附杀灭,使其 无法存活繁殖,这种方式亦称吸附灭菌。

一些无机抗菌剂,如汞、锡、砷及其氧化物等, 具有良好的抗菌性,但由于耐洗牢度差,有毒 性,已被明确禁止由于纺织品。
(3)导电银纤维,如X—Static纤维(美国Nobel Fiber公司),是以尼龙为基质,表面均匀覆盖 一层金属银.化学法测得其银含量高达16%, 具有很好的抗静电效果和广谱抗菌效果; (4)甲壳铵纤维,因纤维强度过低及成本过高, 一般与粘胶纤维共混纺丝后再与棉混纺,如 Chitopoly纤维(日本富士公司 )
(1)金属与金属盐
大部分重金属,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对微 生物都有破坏作用 最有效的金属是汞、银和铜
Ag>Co>Ni≥Al≥Zn≥Cu=Fe>Mn≥Sn≥Ba≥Mg ≥ Ca


重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通过与细菌中的细胞蛋白 结合,使其变性或失活
(1)金属与金属盐
如: 琥珀酸酐可将铜或铜盐固着在 纤维上,棉纤维用琥珀酸酐预处 理,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更加有效;
缺点


该类抗菌剂对那些不带负电的细菌没有抗菌作 用, 阳离子季铵盐很容易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反应, 使该类抗菌剂的正电性消失,从而失去抗菌作 用。
(3)二苯醚抗菌整理剂



基本原理:二苯醚类化合物在纤维表面形成不溶性沉淀物或扩散 进入纤维的皮层. 腈纶纤维在40~140℃下,用含有0.01% ~10% owf的 2,4,4一三氯一2 一羟基二苯醚、氟化物和阳离子分散剂的分散 型加工液处理几十秒至几十分,处理后的纤维具有杀菌性和拒水 拒油性. 其中氟化物可为氟乙烯、含氟烃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2,4,4 一三氯一2 一羟基二苯醚与含氯漂白剂反应生成有毒的 氯化衍生物,并且该抗菌剂在加热或紫外线照射后会产生致癌物 (四氯二恶烷),已被禁用.
2001年春天,耐克公司的一种T恤衫因含有毒 性的锡化合物TBT,在世界各地遭到封杀;

7.抗菌整理剂的分类



抗菌整理剂主要可以分为无机、有机和天然三 种。 早期抗菌剂基本都属于有机系列,大多是含氮、 硫、氯等元素的各类复杂化合物, 其主要品种有:季铵盐类、双胍类、醇类、酚 类、醛类、有机金属类、吡啶类、噻吩类等。 该类抗菌剂短期杀菌效果好,但大多都有耐热 稳定性差、寿命短等缺点。

5.1织物抗菌机理

目前,织物抗菌整理机理主要有:有控释放、 再生原理、障碍作用等。
6.抗菌剂

能阻止或抑制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或原生动物 的活性物质。
6.1抗菌整理剂基本要求



无毒; 不引起皮肤过敏或不适; 不影响纺织品性能或外观; 能与常规加口工工艺相容和耐多次水洗; 必须对环境友好; 整理后仍保持整理剂内在的功能; 一定耐久性; 并保留织物所需要的功能及服用性能。
(5)壳聚糖




壳聚糖作为甲壳质的脱乙酰衍生物,是一种天 然的无毒抗菌剂,可以生物降解; 人们认为壳聚糖的抗菌作用主要来自于壳聚糖 的阳荷性,它能与蛋白质中带负电的部分结合; 壳聚糖与细菌蛋白质的结合,使细菌或真菌失 去活性; 壳聚糖抑菌能力取决于壳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及 官能团。
(6)其他

植物天然抗菌剂:桧柏油、艾蒿、芦荟等
整理工艺

浸轧法
二浸二轧(轧液率70~80%)——烘干(80~120℃)

浸渍法
在0.1%~1%(owf)抗菌剂水溶液中浸渍30分钟,然后脱水、烘干。
DC-5700抗菌机理


细胞壁和细胞膜呈负电性; DC-5700带正电; 束缚细菌的活动自由度,抑制呼吸机能,发生 “接触死亡”; 在电场引力下,细胞壁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分 布不均造成变形,发生物理性破裂,使细胞的 内容物如水、蛋白质等渗出,发生“细菌溶解” 现象而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