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消臭整理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 有核膜 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 微生物种类众 多,有细菌、螺旋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衣 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 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 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细菌: 由外形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由细胞壁结构分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以及古细胞。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 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 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 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 呈现蓝紫色; 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 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 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 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 红色。
真菌: 由形态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 前者常见于酵母菌和类酵母菌,后者多呈丝状,分支 交织成团,称为丝状菌(霉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被服、装饰用品以 及医疗卫生用品等常伴随着微生物的繁殖而 不利于生理卫生,合成纤维在被服和装饰等 方面的应用日趋扩大,合成纤维制品吸湿性 很差,作内衣、袜子和鞋垫等因不吸汗水, 与附有汗水的皮肤及人体的温度构成一个适 宜于微生物滋生、聚殖、发酵和腐败的环境, 因而容易产生恶臭。
汗、分泌物和尿本来是没有臭味的,它浸润在织物上之 后,由于人体周围存在较高温度和湿度,给细菌及微生 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一旦微生物开始繁殖,那么 每隔20min细菌数量就会翻番,很快产生臭味甚至恶臭。 细菌微生物把尿蛋白质和分泌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和 其它刺激性气体,这是内衣裤、鞋袜、帽子、毛巾被、 枕巾、被褥、玩具布娃娃等会有不同程度臭味的原因。 当然,分泌物越多,细菌越多,分解出的臭味就越难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 品的卫生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 国的卫生纺织品就已实现工业化生产。至7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的抗菌、消臭纺织品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我国开 展这方面的研究只是近20年的事
消臭和抗菌都是卫生保健领域的一种功能。但消臭与抗菌不 同,抗菌用于日常生活是通过抑制细菌增殖而达到抗菌的目 的。而消臭则是指消除环境中已经生成的臭气,消良所消除 的臭气不只是细菌分解人体汗液和皮脂所生成的恶臭,还包 括人类尿、排泄气体、腐败物质和化学物质等固有的气味。
抗 菌 消 臭 整 理
虞波
前言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微生物生存,人们摄 取的食物要利用它,甚至它对人体的生长 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无 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交道,并受到它赐 予的恩惠,某些微生物侵入人体,也使人 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每平方厘 米皮肤上有各 种微生物约50 ~5000个。
微生物(个体小于0.1nm、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种 类繁多,据估计至少在10万种以上。按其结构、组 成等差异可将微生物分成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 胞型微生物及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 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 器(如内质网、 核糖体及线粒体等)。 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纺织品上会附着微生物,在人体上存在着 无数的微生物,有害的和有益的、由于汗 水和分泌物中的脂肪酸、乳酸能杀死多种 微生物,加上微生物之间互为制约,使它 们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一旦这种平衡打 破,菌群就会发生异常繁殖。从现在的知 识看来,有益的微生物也可能发生变异。
被服等沾上微生物后,对被服和人体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四大恶臭气体
硫化氢:臭鸡蛋味,使中枢神经麻作用,会损害 神经组织。
这说明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已 经注意到纺织品的抗菌防臭 问题了。
及至近代,关于抗菌防臭整理技术的进 一步发展,要从大约100年前说起。那 时.为了防止微生物对纺织品的侵蚀, 就已经开始应用上了抗菌剂。
到19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当时 的纳粹德国,它们为了防止伤员的第二 次感染,就曾采用季铵盐对军服进行浸 渍处理。
如被服贮藏在高温高湿 条件下或因被服污染等 原因,即使良好的被服 也会因微生物的繁殖, 如霉菌的繁殖而产生霉 斑(形成着色和变色), 甚至产生生物降解使织 物脆损,从而有损于使 用价值和卫生性能。
抗菌消臭整理发展历史
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 4000年,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的埃及人,为了保护狮身人 面像中的木乃伊,在处理上 采用的就是一种名为薰衣草 的药物植物。
后来,到1947年,美国人为了防止婴幼 儿病患,对尿布、包袋、毛巾等施以第 四级铵盐化合物处理,使得抗菌防臭技 术又进了一步。
1952年以后,又连续出现了英国对毛毯和其他 床上用品,采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处理的先 例。所有这些,都是抗菌防臭整理的进化、演 变,也是抗菌防臭整理技术在造福人群、朝着 实用化方向发展的里程碑。
在抗菌防臭整理技术的发展史上,还有的国家, 如日本,它是从二战后自美国引进消臭整理技 术开始的。起初于六十年代中期,它们采用有 机水银、有机锡、有机锌及含硫有机化合物为 加工药剂,但技术上并未完全过关,后来,又 经过了一些年,在解决了这些加工药剂有害皮 肤健康的安全问题及洗涤时易脱落的耐久性问 题之后,才达到象今天这样有效的发展起来。
1.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以被服为媒介而侵入人体并引 起疾病的。不必说病原性微生物,就是非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也 会使皮肤产生异常的刺激,甚至可能引起皮肤病。
2.为了防止被服把微生物传染给人们,首先要解决人体的清洁卫生和 被服的防污染问题。人体分泌的汗水,皮脂腺分泌的皮脂等排泄 物附着在皮肤上,容易导致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从而使贴身内 衣发出恶臭,袜子和婴儿的尿布中白癣菌的繁殖能引起斑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