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第三产业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第三产业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第三产业优势和劣势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电子化,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一场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

这给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既带来机遇又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和工艺创新,一些落后的产业也会在日益竞争中淘汰。

因此挖掘和发现本国产业的优势和缺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生产结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摘要 (1)一、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 (3)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3)2.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3)3.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结构不断优化。

(3)4.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布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聚集。

(4)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4)1.市场化程度低。

(4)2.城市化水平低。

(5)3.在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低。

(5)三、对策建议 (5)1.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着力点。

(5)2.第三产业中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6)3.提高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7)4.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7)四、参考文献: (8)一、我国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1979~1998年,第三产业每年平均增长10.5%,以1978年为100,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指数达到732.8。

199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8%。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六五”时期上升8.4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上升2.2个百分点,比“八五”时期上升0.6个百分点,比1997年上升0.7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从1991~1998年,全社会从业人员共增加604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3590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786万人,第三产业则增加6851万人。

第三产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新增的劳动力,而且吸纳了部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

到1998年底,全社会从业人员共6995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4838万人,占49.8%;第二产业为16440万人,占23.5%;第三产业为18679万人,占26.7%。

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49.8∶23.5∶26.7。

与1978年对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14.5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

3.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部结构不断优化。

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展。

商业饮食业“八五”期间年均增加值为8.2%,1997年增加值为8.5%,1998年为7.7%,占GDP 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6.1%上升为9%。

交运、仓储、邮电业“八五”期间年均增加值为10.6%,1997年为10.7%,1998年为8.0%,占GDP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4.5%上升为5.8%。

商业饮食服务业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多种经营业态特别是连锁代理、货仓式商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发展很快。

物资流通也开始变革物流形式,与新型业态相配套的物流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的“瓶颈”已经打破,公路、铁路、空运供不应求的局面缓解,初步形成了通达的交运网络。

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逐步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八五”期间国际旅游创汇年均增长31.5%,国旅游收入年均增长50.2%。

在此基础上,国际旅游创汇1997年度增长18.33%,1998年度增长4.39%;国旅游收入1997年度增长28.94%,1998年度增长13.18%。

电信运营业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40%以上,电信业发展速度连续15年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网规模从1985年占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5位,1999年7月每百人平均12.06部。

1998年底全国用户总数达1.1亿户,是1978年的57倍;目前手机用户3800万户;因特网用户已达500万户,世界上已有的电信新业务在我国基本都已开办。

房地产业增加值“八五”期间年均12%,1998年比1997年增加12.6%。

4.第三产业的区域分布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聚集。

到1997年底,全国城市总数为668个,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为37.3%,比全国平均高11.2个百分点,其中超大城市为45.8%,特大城市为41.6%,大城市为35.8%,中等城市为30.6%,小城市为32.1%。

在城市中,东部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39.5%,较中部城市高 3.1个百分点,较西部城市高6.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数最高的城市依次为67%、57.7%、53.8%、53.4%、47%、46.9%。

据1997年年末统计,全国城市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29.3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58.98%,第三产业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聚集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1.市场化程度低。

除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中的路运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在第三产业的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市场准入的障碍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金融、保险、电讯、运输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使我国服务供给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

在近年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20多个月持续负增长,物资价格指数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的情况下,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则连年攀升。

1997年比1996年上升16.5个百分点,1998年又比1997年上升10.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8年底已降为44.48%,比1978年降低13.32个百分点,比1990年降低9.77个百分点,比1997年降低1.93个百分点。

而服务消费支出已达到34.06%,远远超过了用于衣着(11.1%)和居住(9.42%)的支出比重,仅次于用于食品的比重。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8年底为53.42%,比1978年降低4.36个百分点,比1990年降低5.37个百分点,比1997年降低1.63个百分点。

用于服务性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也已达25.34%,高于衣着(6.16%)居住(15.06%),也位于消费支出的第二位。

而由于我国第三产业中许多新兴产业的准入障碍,使服务业的供给不能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构成的变化,既不能满足即期的需求,也不能开发潜在的需求,更不能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创造新的需求。

这也是与商品物价指数反向上升的服务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2.城市化水平低。

199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9.9%,比1978年增长12个百分点,比90年代初增长6.9个百分点。

但同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差距相当大。

1997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6%,其中低收入国家为28%,中等收入国家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

我国的城市化率与低收入国家相近,而同年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仅为350美元,我国则为860美元。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不仅如此,我国城市的规模比较小,近90%的城市在15万人以下,不具备城市对人口的集聚效应,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3.在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低。

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18.0∶49.2∶32.8。

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看,1998年为49.8∶23.5∶26.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就更大。

在美国新增加就业岗位中,第三产业占近70%,欧共体12个成员国新增就业岗位中,第三产业占60%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尚未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能。

三、对策建议1.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着力点。

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应着眼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是重大的战略性调整。

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通货紧缩、需求不旺、市场疲弱的压力,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应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比印度还低1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也相当低。

这对一个劳动力密集的大国,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因此,应该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结构的着力点。

过去,不少同志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建立在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第三产业是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进程所派生的产业。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出现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增幅过快,第三产业增长缓慢、比重过小的结构性问题。

因而造成第二产业中很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过剩、劳动力过剩。

第一产业也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和劳动力过剩。

据统计,目前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为1.3亿人,2005年将达到2.3亿人。

第二产业剩余生产能力达50%以上,产成品库存积压每年增幅在20%以上。

到1998年底,全国下岗职工达1500万人。

到1999年7月份,除下岗再就业的职工外,全国下岗职工人数仍达到752万人。

全国还有1600万在岗职工的工资不能如期发放,拖欠额达431亿元。

而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却受到抑制,对于需求来说,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

这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据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可增加26万个就业岗位。

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就可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

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需要配置7万元资金,而第三产业平均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只需配置2万元资金。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投入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应该加快发展的产业。

2.第三产业中应重点发展的产业。

一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与社区服务业。

重点发展商业中的新型业态、对外贸易业与餐饮业,大力发展以新型住宅格局为群体的社区服务业。

鼓励私营、个体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重点开拓家庭服务、修理服务、美容服务、保健服务、家教、文娱服务,使社区服务产业化。

二是公共服务业,增加公共品的供给。

要加强城市市政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改进公共电汽车和出租车服务,有条件的大城市可积极发展地铁、轻轨交通,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污和垃圾处理、环卫、防洪、照明、公园绿化等方面的维修管理和服务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