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2018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炼核心卷·全国Ⅰ卷(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过去都认为,艺术是与生活不同的世界。
艺术摹仿现实生活,但这里所说的摹仿不等于再造。
比如一位木匠造了一张床,另一位木匠照样再造一张床,这不是艺术中的摹仿。
只有画家照着床的样子画床的图画,才被称为摹仿。
画家所画的床,就与木匠所造的床属于不同的本体论层面,或者说从属于不同的世界。
然而杜威认为,艺术不是与生活绝缘的,艺术的世界,也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它们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换言之,就是要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杜威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峰并不是一块放在平地上的石头,而只是大地的起伏处。
同样,艺术也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突出的地带,而不是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
山峦起伏本来就是大地的风景,在一座座山峰的下面,是地壳运动所造成的起起伏伏,而不是在大平原上被安放了一块块的巨石。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夸娥氏背走太行、王屋二山,那只能是神话,山都是有根的,是背不走的,这个根就是大地,它们与大地是连续体。
这一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艺术所提供的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人没有“内在感官”,所有关于“第六感官”的说法,都仅仅是神话而已。
但是,经验也有不同。
杜威认为,寻找审美经验的独特之处,不应从经验的性质上,而应从经验的组织形式上来找。
这就是他所谓的“一个经验”的理论。
人都有对经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追求。
一个经验过程被打断,人就会产生不快感,而圆满地完成一次经验,人就会愉快。
艺术所能提供的,就是这种“一个经验”。
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有机整体”。
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都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这种整体性的要求,为的就是满足“一个经验”。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人内在的完整性推动经验的前行而又对经验进行着评判性的反应。
这种对完整性的要求,被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所激活,得到训练,却又不仅限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
有过并习惯于“一个经验”的人,被熏陶出艺术的品位来,又进而将这种品位移植到非艺术的各个领域,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看环境,是回到对自然的欣赏,也是将在艺术中陶冶的情操和品位移植到对自然的欣赏中来。
我们会在评价风景时说“风景如画”,这就是将“入画”的眼光投入到对自然的欣赏之中。
我们在看待生活时,会说生活中充满故事,读了小说,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有情趣。
艺术进入生活,在生活中看到艺术,这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在改变着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改变着美学本身。
(高建平《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改变着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过去都认为,艺术世界高于现实世界,艺术和生活是不同的两个世界。
B.作者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这个故事没有“根”。
C.杜威认为,应当从经验的性质和组织形式上两方面来寻找审美经验的独特之处。
D.习惯于“一个经验”的人被熏陶出艺术品位后,会把这种品位移植到日常生活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结构上,本文先举出了关于艺术与生活不同的观点,然后对此批驳树立论点。
B.第一段举木匠再造一张床和画家画床的例子意在表明摹仿和再造是有区别的。
C.杜威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艺术和生活关系很密切,两者其实并没有不同。
D.艺术和生活互相联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改变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画家照着埃菲尔铁塔所画的画,在杜威看来与真实的埃菲尔铁塔并非属于完全不同的世界。
B.艺术和现实是相连的,就像山和大地是相连的一样,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突出的地带。
C.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艺术,是因为艺术能给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具有审美性质的经验。
D.我们看到西湖时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说明现实生活对艺术产生了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消逝的灯火张炜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有了另一种不适。
白天无阴之日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夜与昼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一层莹光。
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给破坏。
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曾经也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油气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在野外,那些远远闪亮的灯火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也可能是看林老人的煤油灯,还有可能是看瓜老人的罩灯。
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是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出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就有故事,有水,甚至有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
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百读不厌。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听着噗噗的声音,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太孤独了,所以他们的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的酒气直顶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得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的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看林老人的铺子比鱼铺高爽,主人个个有枪。
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
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印象让人永远不忘。
看林子的人身体比鱼铺老人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什么。
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睡觉。
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一声:“母!”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
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高一点抬头,叫“呣?呣呣!”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
”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了不怀好意的人。
他们吝啬之极,这是职业的特征。
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
”“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整个人就像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瓜。
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
不规则的瓜片格外甜。
看瓜老人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
什么都不能沾铁器。
这些灯火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
它挂在木柱上,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我有三十多年没有见过这些灯火了。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到现代的灯,说现代的灯是一种浪费,为后文赞美那些消逝的灯火的亮度适中、能给人以舒适感作铺垫。
B.“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这句话把灯火比喻成眼睛,写出了对灯火的喜爱之情。
C.文中多次提到孩子,孩子为鱼铺老人带来了乐趣,鱼铺老人对孩子又哄又吓,真实有趣而又生活味儿十足。
D.文中写瓜铺老人抱瓜开瓜的细节,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入手,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5.鱼铺里的老人、看林老人、瓜铺里的老人在形象上各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 6.文章以“消逝的灯火”为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短短49天内,“深海勇士”号历经5个试验海区,完成28次下潜、388项测试,最大下潜深度4534米,完成所有试验任务。
副总设计师叶聪说:“‘深海勇士’集成了我国近15年来的深海装备技术成果,国产化率达到95%。
”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是“深海勇士”号的最大特色。
七○二所团队瞄准低运行成本、高可靠性、高可维性的目标,先后完成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将舱内布局优化设计技术、钛合金载人舱材料和制造工艺研究等10余项关键技术一一攻克。
为攻克这些难题,团队花费了6年时间,许多自主研制的关键部件达到国家最高技术水平。
(2017年12月9日“无锡新传媒”) 材料二:中日等五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对比图材料三:下潜深度的确是深海探索能力的一种象征。
但在专家看来,潜水器下潜深度并非越深就越好。
“我们不仅需要下潜深度大的潜水器,还需要适应不同科考需求、到达各种不同海域深度的潜水器。
”刘峰说。
目前“蛟龙”号的“兄弟”——新型载人潜水器正在进行建造和试验,它的下潜设计深度就只有4500米。
“4500米,意味着这款潜水器可抵达整个海洋面积的60%,能满足相当一部分科考需求。
最重要的是,它的各个零部件不用像‘蛟龙’号一样承受7000米水压,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刘峰说,成本低意味着可以多下潜,科考性价比会更高。
总让7000米“蛟龙”号去浅海,无疑是“大炮打蚊子”。
深海除了蕴藏着丰富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更是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
深海领域的规则还没有完全制定好,各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我们要争取在深海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这样才有底气提出中国的主张,才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话语权,从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
(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近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10000米潜水器的载人球舱完成了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工作。
这标志着中国距离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又近了一大步。
人类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的载人潜水器有过下潜万米的记录,在这一领域我们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
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压力巨大,这次中国研发的载人球舱从选材上就与“深海勇士”号和“蛟龙”号不同。
这次载人球舱使用的就是之前一直被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钛合金材料,科研人员发现钛合金用于深海装备更为理想。
中国自主研制的万米载人潜水器预计将使用30年,钛合金几乎不腐蚀的特性大大提高了载人球舱的耐用性。
另外要克服深海压强,钛合金球舱可以在下潜和上浮的过程中,保持硬度不变形,给潜航员提供安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