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摘要:古往今来,在中西诗歌里, 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关键词:中西诗歌;月亮意象;审美内涵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相通之处(一)孤独情愫寂寥的天空,离地面是那么高远,不可企及。
高空,是天凉如水;地面,则万籁俱寂。
所有的白日里的喧闹都不复存在了! 只有那轮明月,高挂在树梢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放射出如银的光辉,洒落人间,呈现出一派静谧、安详和神秘的氛围。
此景此情,令中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孤月!”在中西古典诗歌中,对月吟唱着一支同名的歌:孤独之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
”杜甫发出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 的感慨。
明月随人,人月同孤,月的超尘绝俗正与人的洁身自好、傲岸不屈一样令人起敬。
对月之孤,西方诗人似乎更有恻隐之心,情调更为伤感,缺乏中国诗人“人月一体”式的超脱感。
雪莱就曾在《宇宙的漂泊者们》一诗中,将星、月、风列为宇宙的漂泊者,将月亮描绘成一个“形容憔悴”、“在天空跋涉、无家可归”流浪者形象。
而在另一首《致月亮》中更以沉重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这般苍白,/ 莫非倦于攀登苍穹,凝望大地? / 形单影只,成年漂泊,而周遭的星星又和你身世迥异? / 莫非倦于盈亏,像一只抑郁的眸子,/ 什么也不配消受你坚贞的凝视?”诗人把月亮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对她永恒的孤独和忧伤寄予无限的关心和同情。
诗人笔下的“月”鹤立鸡群、境遇不佳,却仍然执著于现实,这一意象正是诗人不合流俗,欲遗世独立而不成的矛盾心理的写照。
正如孤月的清新出尘是一种美,诗人愤世嫉俗,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未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美。
(二)以月喻人迷人的色调、幽雅净朗的形象,使得中西诗人都喜欢用月亮来比喻女性的容貌美。
唐朝韦庄的《菩萨蛮》就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直喻炉边美女容颜如皎皎明月一样娇美可爱。
英国诗人雪莱也曾经将明月和美丽的女郎相联系:“天上灿烂的游女,爱娇的姑娘,/ 只有你才许任意把模样变化,/ 才许永远受人崇拜向往;/ 你别羡慕这暗淡的世界吧,/ 因为在它的阴影中只生长过一个,/ 就只一个(像你这般) 美的姑娘。
”(《致月亮》) 莎士比亚更是技高一筹,在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不仅将朱丽叶比作初升的太阳,还用“嫉妒的月亮”反衬出她比月亮还美:“惨白的月亮都焦虑得病了,/ 她气你原是她的侍女,/ 为什么比她还美?”这里,自然的月亮被赋予了人的性情,真切而风趣。
诗人卡尔.桑德堡在《baby face》这首诗中将月亮描绘成婴儿床边温柔的母亲,用柔和的光芒亲吻熟睡的宝贝,用明亮的清辉驱散黑暗和阴影。
以上诸诗都是将月亮的柔美、清亮等属性来比喻女性的清姿丽质,自然贴切。
而以月的圆缺不定、盈亏不休的自然规律比喻人的行为就需要一番巧妙的构思了,欣赏者也要吟哦再三,方得其中三昧。
宋朝吕本中《采桑子》一词可说是写得既委婉又真率,寓意深长。
词云:“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词写得虽是“思妇怀远”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但却用常得奇”,写得很妙。
这里的以月喻人,正说反说,自成一理,既浅显明快又余味无穷,堪称佳品。
二、相异之处作为承载着两大文化传统的中西诗歌,体现出更多相异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格调,在对“月”的吟诵中,同样响彻着不同的旋律。
(一)离情与爱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远离尘嚣,超脱尘俗,冷眼旁观时间恩怨,不食人间烟火。
往往被作为离情别绪的气氛渲染和诗意化象征。
与此有关的怨妇旷夫的相互思念,游子念归的悠悠乡愁,以及丧家亡国的故国之哀等同样也可以用“月”来抒写。
这种审美内涵的形成和积淀,除了和“月”这一自然现象的色调、盈亏圆缺的规律有关,还和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有着渊源关系。
有关月亮的传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存在了。
《文选·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有关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因窃药而奔月宫,无论其初衷如何,毕竟是离乡背井,千万年独居广寒宫,孤寂难捱,其结局令人为之黯然,唐朝的李商隐就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的诗句对之表示同情。
而这一神话与人世间的离亲别友、远游他乡、抛家弃国等人世际遇在人生缺憾、不圆满这一结果上又何其相似! 正因为如此,中国诗人在对“月”的抒写中寄托着绵绵不尽的思念,拳拳可知的乡愁和有着切肤之痛的亡国之哀。
较之西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里吟咏爱情之作要少得多,其中描写相思离愁的“怨情”诗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与古代男子重功名轻家庭的思想不无关系。
男子或外出赶考,或商贾四方,或宦游南北,夫妇常分居两地,男子负心,女子苦等的悲剧时有发生,这种现实状况无疑造就出了大量的“怨情”诗。
又因风花雪月关乎情,故而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也成为常见的表现手法。
月朗风清之夜,本是良辰美景,但对离人来说却最容易触景伤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独居的孤凄,引发“月圆人不圆”的喟叹,因此写明月牵愁惹恨的诗篇比比皆是。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写思妇对月怀人,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以及“思君如满月,夜夜减轻辉。
”(《赋得自君之出矣》) 等都是写情侣间的相思之苦,以明月烘托出因思念亲人而彻夜难寐的愁思缕缕,凄婉哀怨,感人至深。
明月不仅寓相思,还可以寄托怀乡回归之情。
李白的《静夜思》早已家喻户晓,王建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之问,白居易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之叹,感秋之意,思乡之情,虽人各不同,却人皆有之,乡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
然而在英语诗歌中,月亮被赋予尘世的感情,象征着爱情忠贞,品行高洁的女性,是“爱人,情人,红颜知己”的化身,是爱情的守护者。
这种意象在18,19世纪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首诗中,月亮贯穿始终,营造气氛,烘托情调。
在淡淡月光之下,诗人看到他的情人容光焕发,像六月的玫瑰。
“我目不转睛,向明月注视,走过辽阔的平芜。
我的马儿加快了步子,踏上我心爱的小路。
”在诗人心中,月亮总会给他以美好的联想,并能引领他来到爱人的身边。
卡尔.桑德堡也写过类似的诗。
在《moon rondeau》中,诗人描述恋人们在月色下散步,低语,或抬头赏月,兴致盎然的把月亮比作银纽扣,铜硬币,青铜片,金徽章等。
月亮目睹所有这一切,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
(二)忧患意识和赞颂热情中国美学强调主客观统一,物我合一,主体的能动作用在审美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对自然的直观映照时,往往溶入人的主观理解和自我体验。
中国古代诗人都喜欢把物的某些属性和人的个性品格联系起来,赋予物以伦理美学的意义,使其具有一种人格美的暗示性和象征性,如中国人的爱梅、兰、竹、菊,主要是取它们的“品”,而非美。
中国诗人在写“月”时,也自然地从月的阴晴圆缺、升落盈亏、亘古常新的自然规律,联想到宇宙万物起源的奥秘、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流逝等等,这种种意识的出现,使得中国写月的诗歌有了一层重要的内容,有别于西方诗:即具有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时空忧患意识。
人类对自身及世界万物的起源,自有人类起就从未放弃过探索。
中国诗歌里对月的“天问”其实正是这种探求的艺术表现。
古代“月问”之诗十分丰富,屈原的“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天问》) 的困惑之声,一直在后代诗人心中激起回响。
李白和苏轼则在苦苦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把酒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
这类有关月的存在、起源、时间长短等宇宙意识更全面地表现在被喻为“诗中的诗”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
诗人由茫茫的宇宙之谜而联系人生,引起一番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李白对此也曾感慨系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诗人感叹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但却都如流水一般逝去,而他们所曾见过的明月依旧盈亏不休、亘古常新。
在无始无终的自然之美、宇宙大观面前,人生是多么的短暂,犹如叶末之露,稍纵即逝。
这是在强大的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无法支配人世和宇宙规律的惶惑和深刻悲哀,这也是经常出现在诗人笔下的自然永恒而人生无常的主题,充满了忧患意识。
张若虚深刻之处在于他虽也真切感到了这一悲哀,却能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类生命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相谐,使二者得以共存。
苏轼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也同样含有对人类的永久祝福。
人和月同是宇宙时空中存在的实体,人月长相知、不分离的愿望正是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天人合一式的把握世界的哲学思想的艺术再现。
与中国的“天人合一”不同, “天人相分”的宇宙意识使西方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采取以我观物的态度,人们可以认识自然并把握自然,故而表现事物偏重于客观描述。
另一方面,西方人深受基督教等宗教意识的影响,认为自然是神或理念的化身,常不自觉地觉察出自然背后的神秘力量,在歌颂自然时流露出对造物者的虔诚。
英国诗人霍甫金斯就曾经热情地赞颂:“我把上帝赞扬,为了斑驳的物象———/ 为天空的双色如同母牛的花斑,/ 为水中鳟鱼玫瑰痣象幅点彩……/ 世间万物皆有不同、独特、异样……/ 他创造出的它们的美超越了变化———/ 赞美他吧。
”又如歌德的《对月》:“你又悄悄地泻下清辉,/ 满布山谷和丛林,/ 我整个的心灵又一次,/ 把烦恼消除净尽。
”“你温柔地送来秋波,/ 普照着我的园林,/ 像知友的和蔼的眼光,/ 注望着我的命运。
”这首诗融合着诗人对斯坦因夫人的爱情以及对自然的感情,它典型地反映了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一个人在遭受人生苦难和烦恼时,通过仰望星空,寄希望于彼岸世界,从而得到灵魂的安宁,获得与星月同在的人生享受。
诗人对月倾诉心曲时,不仅是在渴望自然物的抚慰,更隐含着诗人对超越现世之上的神灵的礼赞。
三、结束语同样的月亮,不同的意蕴。
通过对比中英诗歌中月亮的不同意象,我们对中西民族不同的神话传说,价值取向,审美心理也窥探一二。
有人说,月是故乡明;有人说,西方的月亮圆又亮;这都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