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第一章规划界定第1条编制背景(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梓山湖(贺胜)新城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地带,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4) 大咸宁地区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在《咸宁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咸宁主城区的城镇村体系确定为:“一主城、四新城、四集镇、十四中心村”的4级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其中四新城当中的梓山湖新城和和梓山湖(贺胜)新城在贺胜桥镇及官埠桥镇内。
面对咸宁市域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梓山湖(贺胜)新城需要制定全新的发展目标。
(5) 目前需要完善的法定规划指导城镇建设随着区域发展条件的快速变化,梓山湖(贺胜)新城亟需编制总体规划来指导城镇科学合理建设。
第2条规划依据(1)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2000年发布)《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3年发布)《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44号令,1995年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3(2) 上位规划《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3) 相关规划《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武咸城际铁路沿线贺胜桥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2009第3条规划原则①集约高效②功能完善③社会和谐④环境友好⑤城乡一体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总体规划编制期限为: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
第5条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范围包括贺胜桥镇武咸城际铁路以西的大部分区域以及官埠桥镇北部的部分区域,总面积合计为45.66平方公里。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第6条发展目标(1) 总体发展目标依据“两型社会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样板区、武汉城市圈城铁“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区”的战略愿景,梓山湖(贺胜)新城的总体发展目标是:①滨水高档居住中心②滨水旅游休闲度假中心③城铁站点特色商贸物流中心④高科技研发中心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中心(2)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旅游特色化、居住宜居化”争取至规划期末,梓山湖(贺胜)新城GDP总量达到135亿元,人均GDP达到90000元。
(3) 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梓山湖(贺胜)新城,至规划期末,每万人医疗床位数达到90个、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70%、公共服务设施人均面积达到19.1m2、绿色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40%,人均就业年限达到26年。
(4) 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至规划期末,万元GDP耗水量小于50m3/万,新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m2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5) 城市建设目标①宜居宜业新城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选择和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提高新城安全保障水平和新城管理水平,建设咸宁市最适宜居住的新城。
②休闲旅游新城彰显新城生态环境特色,改善新城旅游及人文环境,形成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休闲旅游新城。
③绿色生态新城构建山、湖、城、田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成为山水相映、城湖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7条总体规划指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规划指标一览表第8条交通先导战略①扩大外延、畅通内连充分利用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武广高铁、长江航道等交通优势,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地区的联系,强化梓山湖(贺胜)新城重要交通节点地位。
②疏通脉络、构建体系根据自然生态基底条件以及新城空间拓展方向,疏通新城交通脉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构建健全的新城交通网络体系。
第9条产业聚合战略“以农稳城、以工振城、以商活城、以居兴城”。
①一产现代化、规模化、与特色化②二产低碳化、园区集聚化③三产发展多样化,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类型第10条人口聚集战略①农村人口就地转化②吸引武汉城市圈与咸宁市区居住人口③发展产业,吸引就业居住第11条生态保障战略①保持山水相映、城湖共生的生态格局引水入城,以自然水体为载体,实现山、水、湖联通,构建梓山湖(贺胜)新城山水相映滨水特色空间。
依托斧头湖以及其支流水系,整合周边池塘、水库等水体,打造城湖共生的生态特色。
②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严控污染总量③加强环保设施建设,进行三废污染治理第12条特色彰显战略①整合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彰显滨水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色文化网络。
②构建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镇空间格局③打造新城标志,完善景观特色体系,强化新城个性空间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13条城市性质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卫星城市,咸宁市旅游度假、滨水宜居的科技生态新城。
第14条城市职能①旅游服务职能②休闲度假职能③生态居住职能④高科技研发职能⑤商贸物流职能第15条城市规模(1) 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梓山湖(贺胜)新城人口规模为6.0万人;远期2030年梓山湖(贺胜)新城人口规模为15.0万人。
(2) 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梓山湖(贺胜)新城用地规模为7.2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梓山湖(贺胜)新城用地规模为17.25平方公里。
(3) 城市职能梓山湖(贺胜)新城应充分发挥其生态自然资源、综合区位、交通条件等优势,抓住武汉产业结构升级和扩散的有利时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打造旅游服务、休闲度假、生态居住、高科技研发、商贸物流五大职能。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第16条空间拓展策略以“有机弹性”的空间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延续原有城市发展脉络,尊重山水空间格局,采取“中心集聚、依山面湖、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
第17条规划布局结构规划采用:“一轴、两心、六脉、七组团”结构。
(1) 一轴:规划的贺胜大道新城发展主轴线;(2) 两心:中心组团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和城际铁路站前组团的商贸商务服务中心;(3) 六脉:由斧头湖渗透进入新城内部的六条“指状”水系生态绿地;(4) 七组团:①城铁站前组团:特色商贸服务和居住中心②贺胜组团:旅游度假、高档居住组团③中心组团: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及特色物流服务中心④滨湖组团:旅游服务、高档居住中心⑤张公庙西组团:居住综合组团⑥张公庙东组团:高科技研发综合组团⑦桃林组团:高科技研发及中试基地组团第18条居住用地及住房建设规划(1) 居住用地及居住人口分布①中心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87.5公顷,规划人口16360人。
②滨湖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222.1公顷,规划人口为41510人。
③张公庙西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97.0公顷,规划人口为18130人。
④张公庙东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72.0公顷,规划人口为13460人。
⑤贺胜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230.8公顷,规划人口为43140人。
⑥城铁站前组团:规划居住用地为70.9公顷,规划人口为12450人。
(2) 配套中小学规划建设4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
教育设施规划一览表(3) 保障性住房规划规划拟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3.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0万平方米;两类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保证不小于21.7公顷。
梓山湖(贺胜)新城保障性住房规划用地一览表(单位:公顷)第19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将老镇区行政服务职能疏解至中心组团片区。
着力完善中心组团片区建设,镇区级行政机关逐步搬迁至桃林大道与凌云路交岔口处,形成行政服务中心。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0.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0.6%。
(2) 商业金融用地规划商业金融用地形成“两主三副”的结构,“两主”指中心组团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城际铁路站前组团特色商贸服务中心;“三副”指由张公庙西组团、贺胜组团、滨湖组团形成的三个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185.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0.3%。
(3)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在桃林大道以西、中心组团内部建设新城文化娱乐中心用于布置文化馆,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娱科技设施,同时在各个新城副中心布置少量的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0%。
(4) 体育设施用地规划新城体育中心用地10.4公顷,位于静湾北路与滨湖大道交叉口处,占城市建设用地0.6%。
(5)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保留并扩建镇区现有的贺胜桥卫生院,增建一个中心医院和两个社区医院,形成“一主三副”医疗设施服务体系。
医疗设施规划一览表医疗卫生用地14.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0.8%。
第20条工业用地规划新城桃林工业组团,主要发展科技型工业,为一类工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20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1.4%。
第21条仓储物流用地规划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组团以及桃林组团,集中建设特色物流服务区。
规划仓储总用地面积10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5.6%。
第五章新“三农”建设规划第22条新“三农”建设模式(1)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①政府组织,市场主导。
②业主经营,公司化管理。
(2) 农民产业工人化、市民化梓山湖(贺胜)新城农民的产业工人化、市民化应走“以迁带转”的道路。
(3) 农村社区化第23条农村人口迁移及还建点布局在新城范围内的村庄有四个:贺胜村(部分)、桃林村(部分)、滨湖村和官埠桥镇的张公庙村(部分)。
搬迁人口约8000人,规划拟全部在新城内就近集中安置。
贺胜村、桃林村和滨湖村在新城范围内村民小组,就近安置在城铁站前组团107国道与贺胜大道相交处东北侧,安置人口5500人,1602户。
张公庙村在新城范围内的村民小组,在官埠桥镇区进行集中安置,安置人口2500人,695户。
拆迁村庄及人口一览表第24条外围村庄整治规划外围村庄分为集聚发展型和保留发展型:(1) 集聚发展型村庄集聚发展村庄的发展策略主要是集聚自身及周边村庄的农村人口,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使村庄建设用地也逐步集中,同时完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设施,成为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即规划居民点体系中的中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