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有催化 无催化
反应坐标
催化作用前后活化
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
分子分数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后,改 变了反应途径,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增大了活化 分子分数,反应速率显著增大。
Eac E(Ⅱ)
E(Ⅰ)
E(Ⅰ)
E(Ⅱ)
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曲线
E(Ⅰ)-反应物(始态)势能
E(Ⅱ)-生成物(终态)势能 正反应的活化能 Ea(正) =Eac - E(Ⅰ)
逆反应的活化能 Ea(逆) =Eac - E(Ⅱ)
ΔrHm= E(Ⅱ) - E(Ⅰ)= [Eac - Ea(逆)] -[Eac - Ea(正)]
ΔrHm= Ea(正) - Ea(逆) Ea(正) <Ea(逆), ΔrHm <0 ,为放热反应; Ea(正) >Ea(逆), ΔrHm >0 ,为吸热反应。
3.3.3 活化分子、活化能 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浓度影响:当温度一定,某反应的活化 能也一定时, 浓度增大, 分子总数增加,活化 分子数随之增多,反应速率增大。 温度影响: 当浓度一定时, 温度升高,活化 分子分数增多, 反应速率增大。
发生反应的两个基本前提:
• 发生碰撞的分子应有足够高的能量 • 碰撞的几何方位要适当 能够发生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为活化分子。
N 表示具有能量E ~ E E 范围内 NE 单位能量区间的分子数 N与分子 总数N的比值(分子分数)
E k 分子平均能量 阴影面积表示活化分子 分数 (活化分子的能量 Ec)
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和活化能
Ea E E k
*
E* —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
3.4.2 过渡状态理论
以量子力学对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研 究为依据,认为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形成 了势能较高的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所处 的状态叫过渡状态。 例如反应:NO(g) O3 (g) NO2 (g) O2 (g) N O 其活化络合物为O O O ,具有较高的 势能Eac 。它很不稳定,很快分解为产物 分子NO2和O2。
§3.3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3.3.1 分子碰撞理论 3.3.2 过度状态理论 3.3.3 活化分子、活化能 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3.3.1 分子碰撞理论
以气体分子运动论为基础,主要用于气相 双分子反应。 例如:反应
O3 (g) NO(g) NO2 (g) O2 (g)
r kc( NO)c(O3 )